胤礽拍拍胸脯,扬起下巴:“那当然。路好走了,交通便利了,才会有人愿意往来。人员往来多了,才能带来货物的交易,经济的流通。”
给点颜色就开染坊,夸上一句立马嘚瑟。康熙无奈摇头。
胤礽又问:“汗阿玛是不是想在全国修建水泥官道?”
康熙蹙眉,想,但耗资巨大,修不起。
胤礽笑嘻嘻提议:“汗阿玛,官道是给大家走的,钱也应该大家出,为何要朝廷全部承担呢?”
康熙苦笑:“你指望百姓出?别看朝廷修的水泥官道,他们一个个拍手叫好,称赞不绝。但你信不信,只要你透露出修路要他们自己出钱的意思,他们一个个就会变了张嘴脸,能拖则拖,宁肯不要水泥官道,也要把兜里的钱保住?指望他们出钱修路,朕要等到猴年马月?”
胤礽点头:“寻常百姓日日为生活奔波,哪里有余钱修路,自是拿不出来。可这天下诸多富商豪绅。修一条路花费虽不低,但分摊到当地所有商绅身上,也就算不得多了。”
康熙更是摇头:“商贾多奸,想让他们心甘情愿出资,哪那么容易。朝廷也不好强势威逼。”
“不能威逼,可以利诱啊!”
康熙挑眉:“利诱?如何利诱?”
“不必付出实际利益,只需给个虚名就行。譬如在官道上设碑。每隔几里立一个。如今也有界碑,界碑上多刻着地名,告诉往来者,此地是何处。
“我们造的也算界碑,正面刻地名,背后用小字说明此路为当地富绅贡献,附带上出资者的名字。让辖内的知府再赐幅字,或是封个善人的名头。”
康熙眼前一亮。士农工商,商人最末。为了一个好名声,在官府留个好印象,出些钱财,他们肯定愿意。
胤礽嘴角弯起:“其实也可以朝廷与商绅各出一部分,或是部分地区由朝廷全面承担,但后续需要换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