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英文阅读和写作能力不算差。但是口语不太流利,听力也很费劲,尤其是很多教授讲的速度又快又有地方口音,我刚开始那一个月上课一直在录音,课下再播放重新听,为了跟上课堂速度,上课前提前预习了,把教授在每节课后布置的厚重文本全部通读下来,这样拼命地学习,我迅速地适应了全英文的环境,第一个学期结束,收获了所有科目的漂亮成绩单。

奖学金也有着落了。

第一个假期没敢太放松,依旧在兼职中度过,丽萨回了趟马来西亚,给我带了一小罐咖啡豆作为礼物。

大一的第二个学期,我感觉得心应手了一些,可以挑战英语文学了,就尝试着多选了一门选修课。

我在布克奖小说选读的课堂上遇到了迹部景吾。

说句实话,最初认识的时候,我对他没什么好感。

第37章

最开始的时候,我的确对迹部景吾存在偏见,也确实是在没有了解的情况下单方面判断的。

因为迹部景吾打眼一看就能知道是个富家公子,从头到脚不是名牌就是设计师的定制,这也就罢了,他说了一口流利的牛津腔,比英国人还要英国,牛津腔是贵族公学流行时的产物,近年发展到伦敦西区口音更显身份了。

而且迹部景吾在课堂上发言的时候,会拽两句拉丁文解释文本的隐喻,现代社会除了英国那所知名的只招男生的公学,哪里会教没人使用的拉丁文?

我和丽萨吐槽着迹部景吾,“真是看不惯他啊,为什么你的口音我不会觉得奇怪呢?”

丽萨把刚出锅的蛋饼分我一份,“因为我说的是马来西亚式英语。”

其实英国有隐隐的口音歧视链存在,伦敦口音瞧不上外地的,英国的看不起苏格兰等地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