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在中国是以戏曲或者话本的形式来呈现的,这一套在英国行不通,英国人看不懂。黛玉转换思路,决定把《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改变成西方的歌剧,让演员唱出来。

黛玉坐在书桌前先用英文把故事写了一遍,但她的英语水平有限,只能把意思粗略地表达出来,做不到词藻华美,也体现不出歌剧的韵律之美。

现在急需一个有文学素养的人帮她润色这一篇歌剧。

黛玉马上想到了李斯特,她出身高贵,谈吐不俗,一定是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想到这里,黛玉和贝拉交待了自己的去向,找车夫帮忙备好马,然后骑着“薛二”去了李斯特的橡树庄园。

李斯特在会客室接待了黛玉,从上一次黛玉帮助她渡过难关以后,李斯特对黛玉的态度亲近了很多。

两个人并排坐在沙发上,一起研究剧本。

李斯特先听黛玉口述了这个故事,又问了很多关于故事的细节。

“黛,主人公所在的学堂是指学校吗?为什么他们的学校不是由教会举办的?”

黛玉对这个问题并不意外,薛虹曾经向黛玉解释过维多利亚时期的教育方式。欧洲和中国不一样,中国从很早开始就实现了政教分离,宗教势力无法与皇权抗争。而在欧洲,教会的力量非常强大,直到1517年的宗教改革以后,英国王才代替罗马教皇成为政教权威。维多利亚时期,大部分学校依然是教会学校,教会掌握着人民的受教育权。这与中国源远流长的私人讲学传统形成鲜明的对比。

“安妮,在中国大部分学子会先在私人开设的书院读书,然后通过考试进入官学。”

李斯特半懂不懂地点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