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轻轻的、小心翼翼地触碰襁褓里的婴孩,触碰婴孩柔软皮肤,一点点地感受温暖的体温,一点点地描绘稚嫩的五官。

……

人类还在稚嫩的婴孩时期便会本能地用双眼关注外面的世界,并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去模仿,模仿大人的语言,模仿大人的动作,甚至活泼的鸟,美丽的花都是小孩子们的模仿对象。

有人说,孩子的每一次成长,都是从模仿大人开始的。

据说小孩子学会说的第一句话,是最长听到的话,听的久了,自己也便开始模仿起了,起初是‘爸爸’、‘妈妈’这类的单音节,一岁左右的时候便会陆陆续续地开始学会的语言,会进行简单的问候,‘你好’、‘晚上好’、‘下午好’,长此以往,随着词汇量的积累,到了一定的年纪,说出一个流畅的句子是不成问题的。

但是很多年以前,她眼前的模仿对象仅仅只有满屋子的封印符文、静静下垂的竹帘、偶尔从窗户里闯进室内的一两束阳光。

靠着异于常人的五感,能听到鸟雀的欢呼声,能听到枝头的积雪砸落雪地的声音,能听到各种各样的人的交谈声。

“我并不知道。”

“哎呀,今天的天气真好。”

“你看我今天穿的裙子好看吗?”

“好烦呐。”

“糖果很甜。”

“樱花很漂亮。”

……

各种各样语言和词汇饱含着各种各样的人不同的情绪,高兴的、伤心的、愤怒的、兴奋的……陆陆续续地传入耳中。

她从这些毫无关联性的话语里找出了一两句话,并从那一两句话里理解出了‘名字’的意思,而后她又意识到,自己并没有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