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台岛的限制令到日韩、东南亚的市场保护制度逐渐强硬,又迟迟无法与大陆交接之后,就会出现恶性循环,导致一个无奈衰落的结局。
只要能解决市场这个主要关键点,其他的一切,都还是次要问题。
苏韵这几年专注发展海外,也是不想提前在市场未衰退时把香江其它电影公司都打倒,提前内耗掉了自己人的力量——市场的兴旺终归需要依靠行业的兴旺,她自己一枝独秀而其他公司都是废物辣鸡的话,是捞不到多少钱的。
在苏韵看来,想要振兴香江电影、打造东方好莱坞最根本的关键,就是要尽力联合香江的电影公司,从香江整块区域的整合开始,逐步蔓延至大陆和其他地区,再到站稳亚洲这块发展潜力无比巨大的市场,形成与西方电影体系相对却又相依的东方电影体系。
票房以及认可度这些东西,必然是会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加而增加。相应的,唯有是背靠着这样一个强大的文化市场,才能做起文娱产业。
但这一条路线的前提就是需要有一定的地位,除非是天生成为超强的大佬后人,否则不用先机预知这一点来部署多年积累原始资本,是无法抵抗资本市场对港片的打压的——这不是电影质量好就能赢的问题,而是多方资本联合抵制港片然后还大力推自制电影的市场抵制和政商勾结因素。
面对这样近乎无解的困局,只能用足够的资本作为敲门砖,合纵求生。
等把市场稳定下来之后,就是香江整个区域的转型。
一个足够分量的国际性电影大奖的力量,足以带动香江的电影相关业进行全方位的腾飞,从而让香江这个资源和面积认真算起来都不够分量的“小地方”,依靠电影产业和电影相关产业这些娱乐业的联动,促使其作为香江这个地区新的经济产业支柱,养活整个地区的几百万人口。
这样,回归之时,上面的人也不需要为了给香江这个对外窗口腾出最好的位置,而只能选择无奈地忍痛压制其它开始腾飞的地区的发展,乃是一个双赢的结局。
唯一要解决的,就是整合的问题——港片衰落的另一个原因,就是90年代后房地产行业的兴起吸引走了大部分娱乐大佬的目光,使得他们将做电影的心思,都转投到了房地产这个一本万利的恐怖行业里。
拍电影赚钱?
赚是相对而言的,无可否认全球电影产值逐年递增,不过扣除掉各种各样的分成之后,苏韵以后哪怕是从前期投资到中期导演、演员再到后期制作等多个角色一手抓,一年能赚几亿美元也算是顶到天了。
这还不算那超级超级漫长的利润统计分成发放期。
相对的,要是搞it,搞实业,一年几十亿、几百亿都不是问题,资金回流还快。
甚至房地产行业从“楼花”这种让人又爱又恨的方式出现后,就已经是可以开始了将近无本万利的时候。
但是,不像是股票割的对象有大鱼也有小虾,房地产行业的高楼,从来都是建立在无数普通民众的血肉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