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混出头混到名气了,公司的薪酬就不再是主要收入来源,外埠表演、各种商场秀邀约和广告等,才是明星艺人收入的大头。
可惜的是,许多新人根本就熬不到这一步,也没有运气走得到这一步。
苏韵不愿看到如后世那种资本控制娱乐、什么臭鱼烂虾都敢往人们眼前摆的混乱;也不愿看到现时许许多多有着真材实料也勤勤恳恳干活的打工人,在这样自上而下的压迫之下,那么努力地工作却只能拿到勉强糊口、甚至是不够糊口的薪酬。
而问题在于,要资本家们吐出本已经送到嘴边的利益是不可能的——那么就只有另辟途径,去用养好了马儿才能跑得更快的定律,“哄骗”他们小有小做大有大搞。
“激励计划?”赵日赋微微抬了抬眼,看向苏韵那认真的神情。
“没错,一味从这些已经榨得差不多的人身上节流没有什么作用,我们现在最重要的,还是‘开源’。”苏韵提出了之前外借陈柏杨、张榷嵘二人出去拍电影的事,“《圣诞快乐》这部电影的票房排在去年单片票房榜前几位,届时我们能收到的‘外借费’,肯定是不会少于这个数。”
“我们赵氏因为‘大片场’的制度,不像佳和、真艺呈那样是相对独立小型,开拍就组一批人组建剧组,拍完就散伙,不开拍时也就不需要养着一大批员工……”
相应的,少了这批员工和场地费用的支出看似是省了不少钱,但要是一旦某个有强而有力的对手天降过来,强制用手段制裁阻断电影制作的某个环节之后,这类型的公司就会卡在某一个进度上,久久停滞不前。
当年赵日赋就是吃过类似这样的亏,在微末之时被本地大公司用卡住制作环节这一招压制住发展势头,差点就没在香江折戟沉沙。
所以,他才会在赵氏影城建立起来之后,坚持引用大包大揽的方式,无论如何都要打造出来一个全包式的大片场,让自己的地方能完全包揽一部电影从开始到结束的所有制作。
当然了,手底下要养着这么多人,那么就肯定得“抠”起来了。
赵氏的正式工按规矩不得外借,原因不外乎是生怕被外人偷了自家的技术和资源、以及自己这边要用人时没得用等等,以至于同一批技术精湛的老员工被困在公司里,日常拿的钱还不如算半个自由身所以能去别处做临时工的徒弟、新手多,内部里早就对此有过不少怨言。
“再这样下去,赵氏只会越来越留不住人才……”虽然去别处也不一定能拿到更高的薪酬,但人家还不兴不做这活儿,去各种工地、地盘等地方卖苦力了?
香江的力气活工人收入可不算低,而且tbb还因为出外景时也是经常要搬搬抬抬各种重量级器材,在各处工作人员里头素有“早知道来电视台也是要做苦力,那我还不如当初就去地盘搬砖”的自我挖苦式调侃……
不过,现在的赵氏已经开始转型了,外借出去之后,那些人能去做临工的公司也就那么几家,这不比让这些人私底下披马甲去外头□□工影响正常工作要好?
而且还能从中抽一笔中间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