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圣四十二年, 黄凉国连年大旱,粮食颗粒无收,摄政兰太后要求南柯国以粮食代替金钱布匹完成进贡, 如果南柯国不同意, 黄凉国必将重兵压境!
南柯国兵力布防只到宣河关,关外仍有不少百姓居住。南柯国与黄凉国相隔西海遥遥相望,这些关外百姓就居住在西海沿子。
西海沿子的归属问题十分复杂。
高祖皇帝开国前, 这里渺无人烟,后来高祖坐拥天下,为了更好的防范黄凉国, 便将一部分关内百姓迁到西海沿子垦荒。高祖皇帝驾崩后, 继任的太宗皇帝和僖宗皇帝能力平庸又耽于享乐,导致朝堂乌烟瘴气百姓民不聊生,国内更是起义不断, 藩属小国也蠢蠢欲动。内忧外患的局面致使边境的将士再无余力庇佑西海沿子的百姓,百姓们由是惨遭黄凉国骑兵烧杀抢掠。
后文桓太后当政, 西海沿子才重新纳入南柯国的保护范围, 不再遭受黄凉国骑兵的蹂/躏。然, 好景不长, 文桓太后伐黄凉国失败,不久郁郁而终,西海沿子的百姓再次失去庇护,被兰太后下令狠狠报复。当时天高皇帝远的, 夏顼又才亲政,自己都自顾不暇, 哪里顾得上边境的这些遗留之民?西海沿子的百姓由是叫天天不应, 叫地地不灵, 在黄凉国的戕害下苟延残喘,甚至出现易子而食的人间惨剧。
等到夏顼腾出手处理西海问题后,才在以公孙量为首的一部分士臣的提议下采取韬光养晦的策略,以贡换和,如此才有边境几十年的安定。
所以如若夏顼这次拒绝黄凉国的提议,那么西海沿子的百姓势必再度遭殃,边境也要不稳,甚至引发两国征战。
可给吧,又未免太窝囊。黄凉国狮子大开口是一方面,国内凭借以往的粮食储量也能度过难关,可咱们韬光养晦这么久,也该有点成效了吧?总不能一直对黄凉国低声下气俯首称臣。况且如今黄凉国粮食短缺,不正是咱们翻盘的绝妙时机么?
因此,基于这两种想法,朝廷的官员大致分成了主战派和主和派。
勋贵们基本主和,因为一旦打起仗来,皇帝势必要再收割一波江南的财政以供军需,到时他们连老本都要上交;以申昉为首的寒门将领和一部分年轻有为的将领则大都主战,毕竟太平盛世哪有他们建功立业的机会。
主战派和主和派争论不休,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朝野内外议论纷纷,朝臣意见各异,皇帝不能决断,便将此事推后再议。
夏顼许久未和两个长大成人的儿子叙旧,于是随便找了个借口,让夏祥和夏祯陪他在宫里的风波亭吃顿饭。
夏祥与夏祯下朝后结伴向风波亭走去,兄弟俩到达时,却被告知夏顼却要两刻钟后才能来,俩人于是闲谈片刻。
先是夏祯朝对面坐着的夏祥拱手祝贺:“我听闻周表姐又有了身孕,算算日子年底便要生,弟弟先在这提前恭贺皇兄了。”
夏祥则笑呵呵回礼,“借五弟吉言!不过,既然说到这方面的事,做兄长的就不免多提几句,还望五弟别嫌三哥唠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