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钟铭紧张的合上了报纸,然后赶紧低头两口咽了个包子,这才回头看向了这个《朝鲜日报》的第二篇影评。
影评的内容其实很简单,说是记者在电影放映结束后在座位上发现了一个拿衣服捂着脸很长时间都没起身的观众。刚开始,他还以为这是一个看电影看到睡着了的人,但是后来才发现这位竟然是一个看电影看的动了情以至于失态的观众,而此人正是姜东元。对方表示,他之所以捂住面部其实是作为一个艺人不想让其他人注意到他的失态而已,只是没想到等在旁边的这位《朝鲜日报》记者非常有耐心,所以最后才不得不主动放下衣服接受了采访。
毫无疑问,这第二篇影评是和昨天的影评类似,都是围绕着这个叫韩文洙的特派记者对一个著名演员的采访展开的,只是这次被采访的人从张东健变成了姜东元而已。
快速的跳过了前面的说明,一大段对话形式的采访内容映入了金钟铭的眼帘。
韩:“我想问下姜东元先生,到底是什么东西让你如此动情呢?是电影里的某些元素还是你本身一些特殊的境遇?”
姜:“必然是两者皆有的,只有当一个观众和电影产生了共鸣的时候他才会出现如此失态的表现,而作为一名职业演员,我自问在这方面的控制力度其实是更大一点的,但是这也从侧面证明了这部电影的出色。”
韩:“可是恕我直言,现在谈及优秀未免有些过早了,据我观察,这个放映厅里全场只有你一个人……”
姜:“那是因为我是这里唯一一个年龄在30岁以下的人,你可以试着去找找别的30岁左右的观众,我相信他们和我一样会有很深的感触。”
韩:“……你是说30岁,而不是20岁吗?”
姜:“是,我知道金钟铭请了很多同校的学弟学妹们前来参加首映式,但是我觉得那只是他用来推动口碑的一个方式,因为那个年龄的学生们很有激情。但实际上,据我观察,这部名为《那些年》的电影不止是给学生看的。金钟铭……导演,想展示的东西当然是青春,可是他想展示不止是看起来美好和纯洁的青春,还有失去的青春,以及失去青春后的人。甚至,最起码从我这里来看,后者的比重似乎更大一点,遗憾和时间的流逝才是主题,失去和面对才是电影的意境……”
韩:“那个……我刚才采访了很多人,包括我自己的观察都是说,这部电影是针对20岁前后的年轻人,是针对那些还没有失去青春这两个字的人看得……”
姜:“我有证据。”
韩:“哦?”
姜:“电影的前七十分钟你不觉得诡异吗?太写实、太不唯美了,对不对?为什么要这样?如果金钟铭导演是想把电影单纯的展示给那群还处于青春,或者说还清晰的记得自己青春岁月的人的话,那么逻辑不通啊。那他就应该拍的更美一点、更有意境一点才对啊!或者干脆拍成青春偶像电影也行的!没必要这么用力、这么让人印象深刻的,因为太浪费了。但是他确实又这么做了,他采用了一种非常真实的手法来做这段对于青春的日常描述,从高中到大学,近七十分钟的时间,很长的篇幅,也很写实!为什么?因为他想让我,或者说我这个年龄的人,去回忆起那些已经有些模糊了记忆。最起码对于我这个30岁的人而言,如果不写实的话是勾不起那段已经快被我遗忘了的记忆的。所以……当我看到电影中金钟铭转身回头把试卷按在了含恩静脸上的时候,有一种闸门就打开了。请你注意,我是汉阳大学的学生,但我不是在剧情来到大学之后才入戏的,我是在很早的很早就被带入了电影,再然后,自然就是跟着剧情哭哭笑笑,不受控制了。”
韩:“但是,如果照你这么说的话,那些年纪再大一点的不行吗?三十二三岁、三十五六岁,我的意思是你确定今天其他人近乎淡然的反应是因为年龄吗?”
姜:“其实跟年龄没关系,这个是要看你的脑子里还有没有对于那段岁月的记忆和渴望!有的话四十岁也可以,没的话二十岁也不行,很显然,这些前辈艺人已经忘了,或者干脆就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