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元朝之前,读书这件事都和普通人没多大关系。能读书的要么就是家里有钱,要么就是出身好。
范仲淹年少时读书苦吧?一罐白粥喝一天。
但人家也不是穷苦人,是官宦之后,只是生父死得早,他不想用继父家里的钱财而已。
这样的局面一直延续到明朝建立。
明朝建立之后,真正是草根出出身的老朱同志深谙底层百姓之苦,也知道普通人唯一的上升渠道就是读书科举。
所以,老朱同志大力发展教育,把学校铺展到了天下的每一处地方,让每一个村子里的孩子都有读书的学堂。
而且,明朝读书读得好,不但能升级,还有奖学金。
村学里学得好的,能考入乡学;再往上还能考入县学、州学、府学。而且奖学金是一级比一级高。
可以说,明朝就是读书人的天堂。
当然,身体力行打天下的老朱在重视文化课的同时,也不会忘了君子六艺。
想做官,光文化课学得好,是没有用的,不能瑜、不能射的,照样把你刷下来。
而且,明朝许多官员都有自己的独特爱好,什么治病呀、算命呀、夜观星象呀……
反正没有个特殊爱好,都不好意思和同僚交流。
真正自嘲百无一用的文弱书生,是清朝的特产。
站在清朝皇子的立场上,胤禛明白朝廷为什么要故意阉割汉人文化。
但理解并不代表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