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了,作为一个对政治尚且处于懵懂阶段的不算太白来说,胤禛不认同也没什么大道理可讲,纯粹就是觉得,学生就应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毕竟,我新时代的教育理念,已经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神人,散入各行各业之后都做得很好很好,怎么会错呢?

凡是和我新时代教育理念相悖的,就算不是全错,也很该借鉴借鉴,反思反思。

所以胤禛才会觉得,读书明理固然好,但也的分是怎么个读法。

不过,历史的潮流都是靠大势推动的,并不是某一个人奋力一击,以一己之力就可以破除的。

胤禛很有自知之明,他并不会冒冒然逆势而为,以免搭上了自己。

但他可不是孤身一人,他在朝里有靠山。

对于这种看不惯却又无法改变的事,胤禛一般选择暂且避而不谈,只等日后他和他的兄弟们都长大了,再找机会推动。

他觉得,无论是在皇位上累死累活,死得不明不白的雍正帝;还是凤凰折翼,被大势撵入尘埃的太子;亦或是作为失败者屈辱而死的八阿哥,都不会惧怕所谓大势的。

如果能靠自己的努力推动甚至是逆转大势,胤禛觉得,他们会很感兴趣的。

这个时候,他不禁又想起了他离开江苏之前,与太子告别的时候,太子似真似假地说要造反。

可能对别人来说,亲爹当皇帝自然是比亲哥当皇帝要好。

但到了胤禛这里,怕是恰恰相反。

至少太子顺利登基的话,肯定不会像康熙摆布儿子一样,摆布他的兄弟们。

康熙固然是个很厉害的皇帝,但他少年登基,时刻处在危机四伏的环境里。

可以说,是自幼的生存环境造就了康熙的多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