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如今屹立在朝堂之上的权贵与少数官员们,本身也像是赵馨一般拥有食邑与封地。
自己的封地富裕了, 他们自己也能得到更多的税收不是?
于是这群人,同样在朝堂上提出了修路的请求。
赵馨自己不想修路吗?当然想,但还是那个问题, 没钱。
她扫了一圈说话的权贵官员们, 笑了笑,直接将这个难题抛给了他们:“水泥配方简单,并不算贵,你们若是真的想要修路,其实可以自己花钱买水泥,在农闲的时候花钱雇佣百姓去修路就好, 只要提前写上一本奏疏, 本宫自会批准。”
此话一出, 众人哑口无言。
让国家出钱,和自己花钱修路,那还是完全不一样的。
除了极个别愿意自己花钱的,大多人都放弃了再请求赵馨下令全国修路的想法。
赵馨直接将国家缺钱,暂时不能修路的事儿告诉了百姓。
这种事公布出去也不会带来不好的影响,甚至于告诉百姓的好处远远大于坏处,她为什么不告诉?
她需要让百姓知道,自己与国家是命运共同体,国家出问题,他们的生活以及可能享受的好处也会受到影响。
这是现代很常见的家国思想,但在这时并不存在百姓心中。
但这种想法,会让百姓与军队都更有凝聚力。
虽然贵族与官员们,觉得这样做会让朝廷颜面大失——
他们似乎认为,朝廷必须是无坚不摧的,才能让百姓真正信服他们的统治。
但事实上……
赵馨想到了其他国家,对此不置可否。
但消息虽然告诉百姓了,赵馨却并未放弃修路的想法。
而且,她已经找到了赚钱的法子。
玻璃与镜子。
水泥与肥皂都拿出来了,玻璃与镜子怎么可以缺席?
在战乱时期,水泥很难赚钱,仅仅凭借肥皂香皂这一种暴利商品,赚到的钱显然没办法让一个国家铺满公路。
虽然还有吕不韦之前搞出来的软玉膏与琥珀油等商品,但这种寻常商品可以卖出高价,就是因为他营造出了“商品稀少又珍贵”的假象,可以赚钱,但数目其实还不如数量与价格都更胜一筹的肥皂。
烧制玻璃的工艺不算复杂,毕竟西方很早就有了成熟的,生产玻璃的配方与工艺。
唯一的问题是,烧制玻璃的温度。
也是恰逢其会,赵馨与秦国的这批墨家这段时间一直在研究如何提高高炉的冶炼效率,以及烧制的温度。
最近卓有成效,已经造出了一个炉内温度达到千度以上的高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