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
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而流亡。”
童子们都在稚龄听不太出出老师是在诵读《哀郢》,《哀郢》乃是作于楚倾襄王元年,秦军破郢之后。描写了百姓流离失所的痛苦。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其中浓烈的思乡之情让堂内的童子们似懂非懂,懵懵懂懂不甚明白。青年读完自嘲摇头一笑。
“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案前梳着总角,着一身以赤色打底的直裾的五六岁小女孩对着黑底云纹漆案上的竹简读出声。
女师在女童身旁看着眼里流露出赞许之意。在这个时代识字是贵族和士人的特权,识字之人和那些朝生夕死的庶民就有很大的区别。
贵族子弟是必须识字的,还没有听过六国里哪个贵族子弟是个目不识丁的。但是贵女就没有这个要求,就算真的一个字都不认得,也没谁来指责。
贵女们是父兄们用来笼络权力的工具而已,有绝世容貌和绝好的后宛手段才是必要的。才学可有可无。
毕竟真正喜欢自己正妻或者姬妾是个才女的男人少之又少。
昭娖的学字一直处于放羊状态,爱学不学。如果她放任自己这么下去,倒是真的会成了个大字不识几个的文盲。但是她知道自己这样能学习的日子已经不多。自然是揣着一颗砰砰乱跳的小心脏赶紧学。
现在她倒是能磕磕绊绊的读出一些篇句,眼睛在竹简上扫过。见着不认识的字她的声音立刻就低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