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梭,当它悄无声息的让人们来到天启三十一年时,一些万历年间的老臣也不可避免的逐步开始凋零。
这样的变化加上第五大案的清洗,传统儒家学派开始式微,崛起的是具有科学认知的官学派。
官学派的登台,代表大明的统治阶级进一步认识到了科学的力量,而他们所面对的局面也是空前利于科技创新的局面。
天启朝不同于清朝,清朝刨除阶级统治者的因素来说,所能利用的土地资源都是严重不足的。
尽管清朝有着漠北和西域、青藏,但以当时的科技水平,百姓根本没办法在这些地方耕种,能够发展的地方只有传统的两京十三省,以及中前期不给汉人进入的东北。
稠密的四亿人口挤在两京十三省的地盘,导致许多省份的人力便宜到人力把牛耕都给搞没了。
甚至到了鸦片战争之后,农村土布很长时间还把英国蒸汽机生产出来的纺织品卷的没销路。
英国人拿到纺织厂去问,最后就是根本没法以相同品质更低价格做出。
人力比机械成本还低,这就很难让市场出现机械的需求,这就是天启朝官员面对的不同。
尽管河中、岭北、安西、北庭、单于、乌斯藏等诸多省份的土地可利用率极低,但大明依旧有着广袤的土地等待开发。
截止天启三十一年,大明在旧港的人口也不过七百余万,东北四省则是不足两千万,南洲不过四百万,泰西不过二十余万。
这些地广人稀的地方拥有大量等待开发的土地,而作为这个时代的生产资料,没有哪个王朝会嫌弃自己的耕地多。
况且,这还仅仅是外部情况,而内部情况也是各有不同。
天启三十一年的云南人口不过三百余万,贵州仅有二百万,四川不过四百五十余万,广西广东两省合计不过六百万。
这些省份里,仅四川来说,可开发耕地就不低于八千万亩,而眼下大明仅开发不到四千万亩。
除了江南三省,大明没有哪个省的敢说自己的人口稠密。
就算是江南三省,其情况在天启年间也是逐渐削弱的。
天启二十三年时,三省人口接近八千万人。
然而到了天启三十一年的时间,因为火车和轮船的不断增加,三省人口被朱慈燃迁移的跌落七千万。
八年时间,上千万人被迁移到了南洲、旧港、交趾和麓川、瀛洲等地。
当然,强行移民也让朝廷的名声不是那么好。
相比较齐王执政时期百姓迁移后过去十几年时间,依旧有87的留存率,朱慈燃时期的留存率仅有49……
这也就可以看出来,主动迁移和被动迁移的差别在哪了。
不过朱慈燃却不管这么多,因为他需要交给江南三省除南直隶以外,浙江和江西的影响力。
他的想法,与官学派的想法是比较贴合的。
官学派想要利用科技来开发大量待开发的土地,但哪怕就算是年开荒二十亩的拖拉机,也需要最少三个人来操作。
因此,只有先移民,才能发放拖拉机,进而开垦耕地,稳定交税。
不得不说,在利益面前,百姓只能被官员安排一生。
天启三十一年六月,户部主事张俭上疏,言江南人口稠密而百姓分地不多建议效仿洪武、永乐年间从江南移民地方。
张俭的上疏贴合了朱慈燃的想法,但却被孙传庭、金铉、颜胤绍等人驳回。
三人认为对江南三省的迁移政策应该维持齐王时期的政策,这样既能保持江南的经济,又能让百姓心甘情愿的迁移。
不过朱慈燃却认为这样迁移太慢,而事实也是如此。
过去八年的时间里,江南三省每年迁移的人口数量仅有七十万左右,其中有大半还是迁移齐国,仅有二十几万迁移大明各省。
七十万的人口数看似很多,但与江南三省那七千万人口的总数相比还是太少了。
这些种种问题,最终导致了朱慈燃第一次破坏了齐王朱由检时期的政策。
七月初十,监国太子朱慈燃下令迁移人均耕地数少于三亩的江南村庄人口……
这一政策很快得到了实施,因为朱慈燃将迁移人口和人均田亩数作为了官员政绩之一,而事情一旦与官员政绩牵扯,那就会变得难以控制。
一时间,江南三省各地的铁路都变得忙碌了起来。
仅仅三个月,江南三省的百姓被强行迁移五十余万。
地方官员带衙役兵马司对他们进行迁移、驱赶。
遇到胆子小的百姓就是恐吓,遇到撒泼打滚的,就趁他出门工作将房屋推倒,将稻田焚烧。
遇到不怕死的就用孩子上学的问题来进行威胁。
一时间江南三省百姓人人自危,不用官员上门,便自己拖家带口的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