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4页

他一表态,小云的娘也紧跟其上:“我家也要,三十块钱就用我工分抵吧。”

她家所在的生产队的计分员赶紧开口:“我马上把工分本拿过来。”

有两个人打头阵,其他社员的态度终于热烈起来,三三两两的,有人上前签字画押,挑走了糖化缸里的糖水。

其他人有的议论,有的跃跃欲试。最后有27户人家接了活,回家熬糖去了。

田蓝看了一回,丝毫不意外。主动站出来的,都是自家有孩子在知青点干活的。

这很正常。

一来能供应孩子上中学的人家经济条件普遍不差,他们有更多承担风险的能力,自然更加愿意冒险挣钱。

二来他们家小孩在知青点上工,当然也就知道该如何熬糖。有手艺在身,糖熬坏掉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进一步减弱了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一担糖水熬好了就能挣5块钱的好差事,他们为什么不争取呢?

看到挑走糖水的人越来越多,剩下的社员的心也越来越痒。

为了降低风险,好些关系亲近的人家开始合伙做生意。

一家掏30块钱艰难,可兄弟几个一块儿凑呢?那成本可大大的降低了。

后面兄弟俩一块掏钱的有,三五个邻居合伙的也有。

田蓝不管他们怎么做,只强调安全卫生。如果熬出的糖脏兮兮的,那么知青点既不会回收,也不会返还买糖水的30块。

原先要签字画押的人又开始抱怨,站在桌子前面犹犹豫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