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铁血宋徽宗+番外 文绎 856 字 11个月前

苏轼本着宜早不宜迟,谁知道黄河什么时候泛滥的心态,直接在朝会上,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身份,提出一个五年计划。

“开山、扩宽河道、制造湖泊蓄水,疏通河道、植树造林、沿河岸设烽火台传递消息。如此施为,可以确保黄河百年内,不会爆发大水患,按理不会改道。而烽火台能让下游及时逃上高地。臣观察了桃花汛、夏秋汛情,水流涛涛不觉,但速度并非极快。与船行的速度相差不大。”

跑马可能来不及传递消息,那么烽火台呢?要想办法!

林玄礼坐在陛阶之上的宝座中,几乎要为他鼓掌叫好。太棒了吧!你是天才。

兵部尚书章楶虽然和苏轼关系不错,还是立刻提出反对意见:“官家,臣以为烽火台不可设立。只能以烽火为号,传递一种消息,容易将战事和汛情弄混,而且在中原腹地修造烽火台,必然导致百姓人心惶惶,畏惧奔逃。”

兵部的职权不大,本来是被枢密院给架空了,但在他担任兵部尚书之后,枢密使的位置空悬了一年有余,另外两位枢密副使也就很识趣的明白官家的态度。

徐绩现在已经升任户部侍郎,也出列断然反对:“启禀官家,臣以为修缮河道、开挖河渠、开山扩土这等大事,劳民伤财。倘若能有益于黄河,自当行事。但苏轼所奏方略,都是他的推测,一旦耗费千万贯,动用民力百万,而徒劳无功,黄河再次泛滥,谁能承担?”你得先拿出这套方略可靠的证据,最好能给当地百姓增产增收,还不能影响各地良田。

幸好在苏轼的计划中准备改湖泊水库的都是低洼地,那些地方不算是良田。

作者有话要说:【1】主帅在转包时扣了一些钱。

【2】阿骨打非常勇猛,而且是有勇有谋,希望我写出来了。斡离不也超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