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坦率又无保留
苏轼提出的是一项需要在全国各地动工的巨大工程。其中有不少地方,要求移动扩宽河流转弯处的河道,让水流不急转就不那么加速凶猛、以及不会产生暗流。
满朝官员分为三派:这得花多少钱啊绝对不行/不能仓促动工必须考虑详细/前人治水方略也没有这么干的需要理论支持才能这么干,不是你在河上吃苦晒黑你说的就算。
理论考察不由皇帝负责。
饱学鸿儒引经据典,援引从郑国渠开始的历代治水资料,详细探讨《苏轼治水条陈》中每一条的可行性。水部本来也有治水官员,在政事堂的注视下开始分析解释。
苏轼则继续和他们争论烽火台的必要性。如果消息传递的够快,下游百姓可以在洪水到来前的一两天就打点行囊背着粮食往山上跑,那能救人无数。
林玄礼只等结果,不浪费时间听他们争论过程,又给工部安排个工作,叫他们研究捞沙船的改进工作。顺便派天使给苏颂送肉松饼、奶糖,又问问他有什么新计划。按计划去兵器监、火器营视察,亲自监督质量。当年赵匡胤为了抓军械质量,每十天去亲自视察一次,那时候制造的刀剑和火球质量上佳,等到仁宗朝就偷工减料到欧阳修都说一掰能断。
但这兵工厂在先帝时期就被整肃多次,林玄礼自从登基以来,也只斩了三名蠢蠢欲动、各自偷了几千斤铜的小官,他也只是每季度去视察一次,亲自抽查仓储物资的质量。
挥刀砍了一些竹竿,看了看刀没有豁口卷刃,竹竿应声而断:“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