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很快,关于新太守的流言便流传开来。

徐晃着急来找荀澜的时候,他正在连同寒玦、典韦、法正一起,跟着徐庶先生在一楼的大厅练字呢。

新做的桌子送了过来,如今客厅里又多了一张足以让八人坐下的梨花木泡茶桌,人多的时候可以充当饭桌,平时则用来泡茶和写字。

法正虽小,却站在椅子上手持毛笔,不能说是在写,只能说画得有模有样。他年纪幼小,明明是贪玩的年纪,却有好学之心。

“主公,我有事情要禀报。”

“哦?”荀澜并没有放下手中的笔。

最近事务减轻,煤炭也挖到了,他心情放松多了,笑着招呼徐晃坐下:“公明坐下慢慢说,尝尝我新泡的茶叶。”

“主公,”徐晃哪有心思喝茶,苦笑一声说:“外面都传言您是张角的师弟,靠着蒙蔽圣听才得来的太守,他们说您收留了杀人的黄巾贼,是要祸害整个颍川呐!”

和张角、黄巾贼沾边可是触犯了大忌,若是流言传到京城,轻则地位不保,重则被下大狱砍头啊!

第37章

“流言是从哪里传起的?”见徐晃有些心神恍惚, 眼神里还带着深深的自责,荀澜安抚道:“既然已起了流言,着急也没用, 先坐下喝点热汤。”

徐晃只得坐下来, 心不在焉地喝了一口:“只知道是从军中开始, 现在文官们也都知道了, 具体的源头下官还没有查清。”

多半是他收编了甘宁、徐晃和周仓及其手下, 又走的不是官方手续,所以被诟病。

荀澜挑了挑眉,一点都不虚的:“这流言听起来离谱,黄巾贼的师弟混成了秩比两千石的太守,会有人信?须知谣言止于智者,应当传不了多久吧。”

这个年代,举孝廉做官是主要的途径。所谓举孝廉,就是经过地方官的推荐, 人口满二十万的郡每年举孝廉一人, 人口多增二十万,名额就多一人。

举荐上去的人,必须有对国君忠诚,办事廉正的名声。再在都城经过考核后,才能到地方来任职。

徐庶却指出:“虽说流言止于智者,但世上智者又有几何?更何况自先帝卖官鬻爵, 百姓对官员的来历不乏极端恶意的揣测, 这流言必定会一发不可收拾。”

徐晃也愁眉苦脸地说:“何况在秦楚酒馆, 还有人在推波助澜。恐怕过不了多久, 城里就要传得沸沸扬扬了。主公, 您不要小看这个, 三人成虎,流言可畏啊。”

荀澜想了想,叹了一口气:“阻人前途,甚于杀人父母。近日我往军中插手粗暴直接,已经挡了别人的路,是我自己没有思考周到。”

职位又不是无中生有,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安排自己人上的同时,他撸下来了几个欺辱百姓、贪污财物的军侯。

这些军侯也不是简单之辈,都大肆行贪污之举了,背后必有人庇护。

荀澜只顾着相信甘宁、许褚等人的自身实力,即使几经波折,也可以把困难都摆平。却不料,这攻讦直接向他而来了。

荀澜刚要出声,忽然想到自己如今也是有谋士的人了,于是看向徐庶:“元直觉得此困当何解啊?”

徐庶摸了摸胡子,不紧不慢道:“ 流言如浑水,越拼命反驳,越会害了自己。这轻则沾一身泥,重则一头栽进去,越不甘心,反而陷得越深啊。”

荀澜道:“但先生方才也说了,世上少有智者,放任不管怕非良策啊。”

徐庶微微一笑:“下官以为,不若反其道而行之。”

荀澜忍不住叹了一句:“用魔法打败魔法?”

见众人闻言迷茫地看着他,荀澜补了一句:“也就是以毒攻毒之计也。”

徐晃看了看若有所悟性的寒玦,含笑点头的徐庶,眼睛里闪过一丝迷茫:“还请主公明示。”

既然对方投放了水军,那自己也上好了。荀澜笑了一下:“你也派人去酒肆饭馆散播谣言,围绕着我编故事,越是不可信越好。”

不出几日,城中又出现了一则流言:

“听说太守御剑西渡大海,先去杀了临颍清风寨作恶多端的头子,又飞去洛阳要杀十常侍。他在洛阳街上大显神通,吓得十常侍跪地求饶,又是送人又是送牛马,只求太守饶一命。要不是先帝说情,宫里的宦官尽数被太守屠杀殆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