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看来他的考试,要尽早提上日程了。徐庶和戏志才虽然给他举荐了人才,但也只有十几人,荀澜在亲自见过他们几次后,都已经安排了职务。

但这些,远远不够。他还要派遣人才到各个郡国去,才不要当吉祥物刺史。而是要由刺史向州牧过度,让职权进一步扩大,从一州的监察官变为一州的军事和行政长官。

颍川多私学,这时候的世家大族或名士都会开设私学,授书育人,所以颍川人才格外的多。

荀澜想了想说:“元直,我们豫州要举行一次科举考试。”这年头已经在他心头徘徊多时了,试卷要出多少题都想到了。

分笔试 面试两轮。面试官就由他徐晃、徐庶和当地几位有名的大儒担任,他来做监察官和最终拍板人。

徐庶愣了一下:“何谓科举考试?”

荀澜解释之后笑了笑:“元直,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不是所有寒门士子的梦想吗?”

的确如此,但……

徐庶皱眉道:“但十年寒窗,更多换来的是无人问津。”

“所以我们给寒门士子这个机会,还愁他们不效力于我们吗?”荀澜踌躇满志地说。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持续了一千三百多年。

“只要他们答得好,便可以由我推荐给朝廷做官。”荀澜说:“天下寒士苦血缘世袭和门第之见久矣,我给他们打破门第,进入朝廷做官、施展聪明才智的机会,这样天下的读书人都会簇拥在我的身边。”

徐庶苦笑,主公当真野心勃勃,但人心并非是一条直线,更不是可以简单预测的东西。

“主公,一朝得志,反而污蔑举荐人的孝廉也是有的。”还有的人恩将仇报,踩着举荐人上位。徐庶担心荀澜引起反噬:“若是上千人都来参加考试,您只取其中十位,其余的人岂不会愤愤不平?”

还有,那些有门第之见的世家大族,必定认为主公这是在和他们作对,怕是后患无穷啊。

第42章

徐庶虽然对主公这些与众不同的想法由衷感到兴奋, 但十几年来的四处碰壁让他深刻认识到,想要实施科举,可谓是困难重重。

“主公高义, 然而……”徐庶将难处细细道来, 希望主公不要轻视世家从中作梗的力量, 不如徐徐图之,低调行事,暗中网罗人才。

荀澜在这方面却格外坚持,摇摇头说:“若是凭借举荐之力,一个月才能举得几人?何况我这边还要逐个考校, 效率也太低了些。”

他现在对任命官员不太放心,都是亲力亲为。在接见、详谈和留在身边处理几日事务之后,和徐庶、徐晃等人商讨一下,再授予合适的岗位。

若是针对一县, 这法子自然是行的, 扩展到整个州, 那这法子吸引到的人才不过是杯水车薪罢了。

十常侍当政的时候,将自己的亲友以及走狗之类的人安排了不少肥差。其中,豫州因为人口、粮食多、距离京城近而成为了重灾区。

他需要将这些人迅速替换下来, 安排上自己的人。否则,中间的空子必然是由世家推荐的人补缺了。

“不过也多亏元直提醒, 此事的确不能冒进。”荀澜安抚徐庶道:“不如,暂且只招募颍川郡的人才。而放出去的话,则是郡守府缺少刀笔小吏,元直觉得如何?”

荀澜想着, 就以实习生名义招募, 然后在考核期间, 把表现优异的人推荐上去做官好了。

“既然是刀笔小吏,考核笔力便是理所当然。”徐庶这下安心了,即使高升至一州刺史之位,主公仍然是听得进话的人。

荀澜笑道:“通过笔试进来六十人,面试筛去一半。这一次先进来三十人左右,你我徐晃各考核十人,安排他们处理事务,元直觉得怎么样?”

“多谢主公信赖,庶义不容辞也。”徐庶笑道。

两人开始商量笔试题目。

荀澜是想要出五道简答题,再出两道场景分析题,看他们在不同场景、甚至压力下的表现。有点现代压力面试的意思了。

徐庶听得大为惊奇,主公新奇的想法可真是层出不穷啊。

“主公怎么会有这些奇思妙想啊?”而且初听离谱,细细想来,还真挺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