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甚至,以后还可以贴一些招工启事。

“安之有所不知,人心叵测。自从春秋时,便有趁着夜色偷袭城池的行为。如今流寇横生,岂能让他们有作案的机会?”曹操语重心长地说:“几百年来,全国都设有宵禁。宵禁期间,任何人不得随意行走的老规矩,怎么到安之这里,就不管了呢?”

荀澜一愣,没想到善于打破陈规的曹操,会反对地这么激烈,甚至“老规矩”三个字都出来了。

他拍了拍曹操的手,安抚说:“多谢孟德兄的好言相劝,实不相瞒,我当初要放开宵禁的时候,郡尉和几位从事也皆觉得不妥。”

曹操果然冷静了下来:“哦?”

“他们觉得这样加大了巡逻的难度,兴师动众的。而且觉得会导致百姓沉迷享乐,不好约束。”

曹操点点头:“这言之有理啊。”怎么明知道这样,还不听呢?

荀澜笑了一声:“防寇备盗,城池和村寨须得夜间关门,这些皆有道理。但在城中,百姓夜间做事,又碍得了谁呢?难道匪徒夜间不偷盗,白天就安分了吗?百姓白天劳作了一天,夜里走亲访友,图一乐又谈何沉迷呢?”

“安之所说,虽然有几分道理,但终究是落不住脚。”

宵禁,的确是已经实施了很久,并且可能实施上千年的一个制度。要直到唐代武则天打破陈规,允许百姓在上元节夜间游乐,才逐渐打破宵禁的限制。据他了解到,宋朝时候对各种经济的限制更是宽松,不但放松了宵禁,还打通了里坊布局,城中可以沿街设店,不必都拘束在市坊中间,继而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正是有了种种宽松的政策,唐宋的经济才那么繁华。

打通里坊布局,这也是近日荀澜着手做的事情。只是古代马匹、牛羊经常在走道上,古代路本来就窄,若是摆摊,很容易挡到马车、牛车的行进。

荀澜拿出了当时反驳徐庶的话:“孟德,若是富户都不买东西,那穷人种的粮食、养的鸡鸭羊和织出来的布匹,要卖给谁呢?”

曹操一滞:“这……和宵禁之事有何关系啊?白天大家可以去市坊中采买,也便于管理啊。”

“夜里横竖大家都无所事事,便更想买东西啊。”荀澜笑道:“孟德不觉得夜里更容易肚中生饿,也更想与人交谈,饮酒作乐么?”

市坊中买的多半是必需品,夜市则是纯粹促消费了。

“是如此,但可以住在友人家中,命仆从呈上好酒啊。”

“家中上有老母,下有子女,不管是做吃食还是饮酒作乐,都有种种限制,那可比不得约在街头吃一顿烤串,打上一坛子美酒惬意。”

曹操想想自身,还真无法反驳。

“而且,”荀澜指了指外面:“阳翟只是放开了主道上的生意,也只有主道有灯。人自然而然只会在此聚集,命人在此巡逻也不费力气的。”

曹操观察了片刻,忽然问:“安之,这灯是从何而来啊?”为何如此明亮?他出身巨富之家,竟然没见过这样的好东西。

“乃是我命城中兵卒所制。”荀澜没有透露,因为灯的原料他无论如何都要保密的:“不过,这灯缺点明显,只适合在道上点燃,家里则不可。”

“莫非是这黑烟?”曹操也观察到了,这灯虽然明亮无比,但灯旁的烟要比寻常大得多。

荀澜一笑:“正是,不然就赠送几支给孟德用了,这燃烧起来,黑烟着实呛人,须得在开阔的地方才行。”

其实,这些主道上的灯还不够多。等以后有了条件,他还想专门修建一个亮如白昼的广场,专门供人阅读、做女工、纳鞋底等日常活动,尽量满足百姓日常所需。

至于灯的原料,其实是石油。前些时日,他查阅颍川各县志的时候,翻看到临颍城县志上有写:

县南有一清照山,石头上有一特殊泉水,燃之极明,不能吃,县民称之为石漆。心道这多半就是石油了,于是给临颍县长荀衍寄信,派兵卒收集运送到太守府。

荀衍觉得奇怪,但也完全听从了他的指令。

收集到第一批石油后,荀澜小试牛刀,初加工成了可以用在防御军事上的“猛火油”。石油有燃烧“遇水不灭”的性能,用来烧毁敌军的攻城工具,堪称一绝。随着采集的石油越来越多,荀澜将一部分蒸馏后,用于点灯。

这个年代蜡烛是十分奢侈的东西,只有王侯和巨富之家才用得起。

普通的人会将麻绳、苇草、树皮等物捆起来,固定在灯的长钉上,作为捻子。盘中则装满动物油脂,当点燃捻子时,就可以当照明工具使用了。

但普通人家,又有多少动物油脂呢,平时吃都不够。荀澜注意到这个后,就一直惦记着。毕竟这相当于晚上就没有办法干活、学习了啊,严重降低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所以就在太守府、纸坊和雕刻坊,以及街道的主干道上晚上点灯。

到了庄子,荀澜早就备下了酒菜。曹操也不客气,他这一路都没有吃好睡好,喝了一大杯酒,风卷残云地啃完了两个大鸡腿。这才心满意足地放下筷子,和荀澜交流起京中的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