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录用了三十人之后, 荀澜的注意力就集中在了筛选古代版“简历”上。
“主公,想要解读古籍的有许多名门望族报名。”荀澜提拔的一王姓从事的远房叔父是当地的豪强,所以对阳翟的贵族名字了若指掌。
“劳烦帮我标注出来, ”荀澜叮嘱说:“是否嫡系,家境如何也在旁边尽可能写一下。”豪强的家族众多, 就有许多如同王从事一样, 不受本家的重视, 遭到嫡系的排挤, 家境也不太好。这些人用起来,荀澜也稍微放心一些。
王从事恭敬地说:“出名的学子以及隐士我也按照主公的吩咐,分别在上头划三角形和圆圈了, 请您过目。”
“好,明日便可以让他们来了,地点就定在太守府隔壁的庄子上。”定在太守府便多有不便,毕竟他还要在这边会见客人以及下属,州郡的要务也不能被人轻易看到。
荀澜翻阅了一遍,统计下来,见隐士两人, 名声斐然的学子十人,其余的多是名门望族的人,但多是旁支。
这个年代, 寒门出贵子难。毕竟名门望族掌握了社会上大量的书籍,也有条件给自家子弟从小启蒙。而寒门想要求学,除了需要天资聪颖和勤奋好学外, 还需要些好运气。
自古颍川多人才, 也多私学。但颍川名士互为交结, 相与婚姻, 因此吏俗朋党的情况也尤为紧密。
如今颍川第一世家陈家派了一个不出名的旁支来,试探的意味明显,其余大家族当然也没有派出来家族的顶梁柱。
“陈群没有来,钟繇也没有来。”
没有找到熟悉的名字,荀澜不由有些失望。但转念一想,陈群是陈家相当出色的一位,听说担当着教育自家子弟的重任,怕是不会轻易从许昌家中赶来阳翟。
而钟氏家族可是颍川的名门望族,族中优秀子弟虽然多,但钟繇无疑是其中最顶尖的一位。而且钟繇不但有政治才华,还是位大书法家,楷书的创始人。
王从事问:“主公明日可以见他们?”
荀澜摇摇头:“暂由你接待,若是他们问起能否见我,便说你也不知。”
“想要钟繇前来,当攻其所好。”荀澜边走边想,回到居住的楼阁后,取出来了一叠白纸,在书桌上展开。
他让系统调出来了楷书的样子,开始照着临摹一行字。
寒玦回来的时候,见二楼的厅堂里扔着寻多废纸,捡起来一看,所有的内容居然都是一样的,都是请长社县人钟繇前来切磋书法的。
见他十分专注,寒玦也不好打扰,只倚靠在门口,静静地看荀澜用功。
荀澜这边渐入佳境,毕竟楷书比起来草书和隶书要好临摹地多,他还有功底在身。
过了半个时辰,寒玦听荀澜兴奋地喊了一声“成了”,随即抖了抖白纸,吹了吹,让墨迹逐渐变干。
“什么成了?”
荀澜一惊,随即莞尔一笑,迫不及待地和寒玦分享了起来:“有了这个和白纸,不愁吸引不到钟繇。”身为书法家,他不信钟繇能拒绝得了白纸黑字的魅力。
“在竹简和布帛上写楷书,岂能尽兴?而且我们白纸卖得很紧俏,还限量,想必钟繇得到的也不多。”
寒玦迷惑地问:“楷书?”
荀澜一拍脑袋,对,现在就连钟繇自己都不知道他创的这种字体被后世称作楷书。
“听说钟繇写的文章,所有的字板正、整洁,一打眼望过去浑若一体,但每个字都相当灵动,让人耳目一新。”荀澜解释说:“他写的这种字体,在蓬莱被称为楷书。”
寒玦拿起他写的这几行字一看,果然看上去让人觉得十分舒适:“这字体的结构与布局错落有致,却又浑然天成,的确别致好看。”
荀澜笑道:“我小时候学书法,学的就是这个字体。但许久不写,有些手生了。”来到汉朝之后,入乡随俗,跟着徐庶练起来了讲究“蚕头燕尾”的宽扁隶书。
寒玦说:“所以让人给钟繇送上了几卷上好的白纸,加上这封楷书写的书信,他必会亲自来阳翟道谢。”
荀澜一笑:“没错,我正是这个主意。”
古代讲究礼尚往来,这时候几卷上好的白纸相当贵重。而且钟繇这字体没有别人会写,他必定心生好奇,想来拜访会写得一手楷书的太守。
“不过,他是颍川名士。”说到这个,荀澜眼神微敛,鸦羽似的睫毛垂下,脸上有一股明显的防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