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寒玦知他的意思:“中原门第等级的观念也过于盛行了些。”

若这在草原,就如同在单于之下的几个大部落长盛不衰,小族甚至要依附大部落而不是依附单于。在祖父的耳濡目染下,寒玦自然是能看到这些隐患的,卧床之榻,岂容他人酣睡?每个单于,都想把所有的部落都把控在自己的手中,依靠自己手里的人管理小部落。岂能让大部落做大?

在中原,也当如此。所以荀澜的顾虑他是能明白的,能请得名士管理政务是好事,若是对方鸠占鹊巢,再利用自身的名气拉拢各种门生和旁支亲眷,架空上头人的权力,反而是一桩威胁。

荀澜叹道:“是啊,自从汉光武帝依靠地方豪强的力量建立我朝,门第之见逐渐盛行开来。”

以前的年代还是英雄不论出身,尤其是战国和秦朝的时候,多少有才干的普通人封候拜相。

“想想当年,强秦自商鞅变法开始,不论出身,只论军功,日后六国多少源源不断的人才奔赴秦国。”为强秦一统江山奠定基础。

寒玦明白他的言下之意,问:“不如少用高门望族的人,只择优录之?”

荀澜叹了口气:“主要是这时候普通人没法子读书,天天为温饱而忙碌,即使有天资都浪费了,所以现在有学问的多半是这些宗族的人。”若是他想争天下,就不可能不用这些人才。

寒玦建议说:“不如将其远派,比如这钟繇家扎根长社,若是要重用他,日后就将其派往豫州最边上,且不得带家眷赴任。”

荀澜笑道:“没错,这是个好办法。”寒玦年纪虽然不大,在这方面有时候却很敏锐。荀澜有时候思索起自己十七岁的样子,嗯,就像是个傻瓜……除了高考的东西,连全球的经济形势和国际紧张的局部战都不懂。

可见,寒玦是相当有天资的。

他心里在想,士族的势力是怎么消亡来着?

东晋时候士族的权力比皇帝还大,世家经久不衰,倒是皇帝换得勤。过了很多年,士族势力都很强。好像直到大唐,李治和武则天蜜里调油的时候,李治还受制于地方大族来着,好不容易才和武则天携手斗倒了王皇后的本家。但到了唐末,这些士族的势力就消亡了。

见荀澜还是蹙眉不展,寒玦淡淡地说:“虽然寒门读书的少,但全国这么多人,寒门做官的数量还是足够的。”

这倒是提醒到了荀澜,抚掌笑道:“对,要广开源,我要办夜校!”

是私学的意思么,但为何带着一个夜字?寒玦饶有兴趣地挑眉。

这次,荀澜却没有多说。因为他灵光一现,还想起来了一个人。

那是被曹操来到颍川而蝴蝶掉的一段剧情。在另一个时空里面,曹操要逃回家乡,路过中牟县时,被守城的兵士认出捉住。县令陈宫佩服曹操刺杀董卓,又深感朝廷黑暗,就弃官与曹操一同逃走了,打算共谋大事。

荀澜握拳,眼里都是兴奋:“我要写信给中牟县县令陈宫,邀请他来颍川!”

陈宫这人性情刚直烈壮,看到素不相识的曹操,果断那就弃官救了,看到曹操残忍地杀害热情招待他们的故友一家,立马和曹操说分手,分道扬镳。后面又不顾自身安危,主动去曹营劝说曹操不要屠杀徐州的百姓,从仁义和果决的性格来讲,十分符合荀澜的胃口。

而且,陈宫投靠了吕布后就一直为吕布效力,非常忠心地出谋划策,后来也死活不投降曹操,这位刚直的一流谋士,就这样陪着吕布一起死了。

中牟县县令陈宫,着实没有半分的名气。寒玦想了想,还是将其归咎于荀澜特殊的识人能力上。

“他并不是豫州的县令。”寒玦提醒了一下。

荀澜遗憾地说:“是啊,不然早就将他调来了。”

“那你写信,我命人送去。”

荀澜点点头:“若是写朝廷三公准备发檄文请天下诸侯伐董,我听闻他的名声,请他来助我一臂之力,他会答应吗?”

“若是他所在州郡也响应伐董,多半不会千里迢迢赶来颍川。”虽然荀澜的名气已经流传开来,但在这时候路途遥远是一件很要命的事。

“可是我赏识他啊,不如写上我属意他来做豫州下面的一个郡守吧。”从县长到郡守,管理的地域可是能扩大十倍,级别也提升了很高的一级。

寒玦却说:“还是让徐先生来写吧。”他总觉得荀澜的措词写出来暴露。

并且,直接命令郡守……寒玦摇摇头,荀澜总是无视掉天子和朝廷。最关键的一点,这并不是有意的。荀澜是压根儿没有发现,有些是天子才能操心和去做的事情。

武将们察觉不到,他们一心跟着主公做大事。但荀澜身旁的谋士们,比如徐庶和法衍,以及半个谋士徐晃,却看得清清楚楚。

“好吧,元直的确更擅长这些。”荀澜想了想:“不过,保险起见,让送信的人带一包土豆给他。”一般三月种植的土豆在六月至七月之间,就可以陆续釆收了。近来,刚采收了第一批的土豆送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