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 章

曹操的嘴角又扬了扬,眼中好像苦涩。

柳汴觉得曹操不对劲,这不是听到夸奖该有的表情。为什么他觉得曹操像不信他的话?

但他也不敢再多说什么,他这个身份毕竟摆在那里,而且他们拢共又见过没几面,说的太殷勤了难免有拉拢之嫌。

虽然他真的在跟曹操示好。

两人各揣心思,一路无话,马车径直来到来了太学门前。

曹操率先下了车,柳汴掀开帘子时,曹操已经迅速立侍在车旁,抬起手臂。

柳汴扶着曹操的小臂跳下车,心中感叹,要不最后人家三分天下得其一呢,这眼力劲也是可以。

汉朝注重教化,太学又是最高的学府,建筑自然不是一般宏伟。

只见高门宽阔巍峨,挺拔矗立,门扉厚重,色泽暗沉,如久居岁月洪流的威严老者,依旧精神矍铄,气运威重,让人不觉肃然起敬。

太学规模也十分宏大,几乎每代帝王都有所修缮,直到如今已经屋室已达到上千间。

门外立了一处石碑,大约有几十块,每块都十分高大,有顺序的在太学一侧排开,上面刻满字迹,四周围绕着一圈人,大都是书生打扮,左手臂上垫着竹简,右手执笔,不断仰头抄写。

不远处停着着许多车辆,看起来抄写的这些人中有不少是特地驾车过来的。

柳汴从高出人群遮挡的石碑上看到上面雕刻的字迹是隶书,密密麻麻,但字体方平正直,中规入矩。

“他们在抄什么?”柳汴问曹操。

“这是太学石经。”曹操望着石碑,双眼微眯,仿佛透过人群,看到自己的少年时光,“熹平年间,陛下为校正统一儒学典籍,特地使当时大儒,蔡邕先生为首,整理了这些典籍,又派能工巧匠,雕刻八年方才完工。”

柳汴看着站在石碑下辛苦撰写的学子,最大的感触就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真的很重要!!!不接受反驳。

随曹操走进大门,迎面是一片较为宽阔的场地,里面的学子们不论身份高低,生活奢简,皆正冠博带,身着端正,有着文人的风骨。

曹操少年时曾在这里念过书,呼朋唤伴,不仅放马跑遍洛阳城,太学也被他们翻的底朝天,因此他对这里很熟悉。

由曹操带领,游一路景色。

柳汴见曹操侃侃而谈,于是问道,“曹校尉也在这儿念过书?”

曹操笑道,“是念过几年,不过那时年少,只顾着玩乐,纵使有这么好的学府,下官也没学得几分实学。”

“曹校尉这话未免太过自谦。”

两人走进了一条长廊下,飞檐青瓦,廊柱刷着朱红的漆,廊外学子嬉笑。

距那场寒冷的大雪已过半月有余,气温也渐渐回升,虽到不了春暖花开,少年春衫薄又薄的程度,但也不是寒气逼人。如今积雪已化干净,站在若半晌站在室外,身着棉衣,也能生出一二分热意。

学子们聚集在亭下,高谈阔论,神采飞扬,眼中的灼曜,比身上沐浴的阳光还要动人。

柳汴一边看着他们,眸中神色淡淡,一边说着,“校尉的本事,汉室江山都看得到。”

曹操不由莞尔,“殿下好像总是十分相信下官。”

“谁让曹校尉两次三番相助呢?”柳汴微微笑着,“若不是校尉,我如今还不知如何。”

“殿下吉人自有天象,下官只是凑巧碰到而已,没有下官,殿下也自会逢凶化吉。”

“自有天象......”柳汴轻轻念叨一声,然后若自嘲般一笑。

他道,“凑巧?曹校尉一次两次的凑巧,难道这不是上天的安排么?如此说来,我与曹校尉的缘分,是天定。”

曹操忙站定拱手,“殿下厚爱。”

柳汴被这突如其来的动作搞得有些不知所措,关键是魏武帝冲自己行礼真的太吓人。

他强装镇定,装若亲厚的伸手,托起曹操手臂,笑道,“你我如今在外处,校尉不必如此多礼。”

“是臣失礼。”曹操微微颔首,算是应承柳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