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窗理论(王老尚书的保心丹)

王老尚书便让裴行俭暂停,换姜沃来说。

这是把世家、勋贵、宗亲、甚至是‘才子’们统统得罪了个遍啊。

姜沃不由笑了。

甚至原本端着瓷杯喝草药茶,喝了一半都停了。

姜沃很快细致解释起来:

“不如设立资官守选制。”[2]

王老尚书震惊:裴行俭一直是个很妥帖的吏部官员,此番怎的竟如此激进?!

说实在的,资官守选是个好想法,尤其是将来候选官越来越多时,有‘守官’制度,能大大缓解吏部和朝廷的选官压力。

“可你这个再将所有人压三年再考之事,绝不可行!传出去,朝臣们怕不是要掀了吏部的大堂。”

当时姜沃一口一个‘尚书老成持重,顾全大局,实乃金玉良言。’。裴行俭亦点头应道‘必思及全局,慎拟奏疏。’

这一条主要针对的就是勋贵世家子,若是这三年仗着出身有违法乱纪,那不好意思,考试也别来了。

被裴行俭惊过的王老尚书,不由想起这两人的做官履历。裴行俭是曾经因故被贬官到西州都督府的,但姜侍郎却是一直官位通达,可见更深明官场之道。

唐时吏部铨注(考试取官)、长名榜(官员候补名单)之法,本就是裴行俭所创。[1]

裴行俭就见姜侍郎对自己笑了笑,然后语气依旧温和淡然,说出了可怕的话——

姜沃起身。

就像王老尚书,方才对裴行俭的考试制度觉得激进,但姜沃一提出‘守选制’,惊的王老尚书立刻觉得:小裴的主意不错哎!

王老尚书甚至带着些痛心疾首问姜沃:“你原先不是这样的性子!怎么这次如此急切,难道不知路要一步步走?”

想必他们就会愿意,甚至急切来参加本年考试了。

他那‘稳重谦和’的下属姜侍郎诚恳道:“这是孙神医配置的保心丹,老尚书吃一粒吧。”

就见眼前递上来一个瓷瓶。

他竟然一直觉得,王神玉才是吏部最不省心的人!

“至于取‘有才干之人’,也不该以诗文名声取——朝堂不是文馆,若只是诗文精绝,却不擅庶务,只清谈高论,亦不可取。”

准备的真齐全啊!

“可若是他们听闻,还有个资官守选制,他们甚至连考试都没资格呢?”

而是有考核标准——

裴行俭此人,便如从前房相杜相,在他心中,大唐和朝堂,比他一家一姓重要。

她给王老尚书致歉道:“老尚书说的是。我心中也明白,欲速则不达。”

王老尚书:……

王老尚书之前曾叮嘱过他们:这选官制啊,要事缓则圆。

你们……就是这么‘顾全大局’‘慎拟奏折’的?!

而裴行俭,显然也想到了,他笑道:“我懂了。姜侍郎此法,是按照先帝的兵法: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3]

你们也知道,这会给我老人家一个沉重的打击啊!

所谓资官很好理解,就是有资格来吏部考试的官员,即裴行俭方才说的三种候选官:荫封、贡举士子、胥吏。

不管你什么出身、名声、资历,想要做官,统统来吏部给我考试!

今日后,王老尚书想起这个决定,甚为后悔。

裴行俭竟然提出把从前约定俗成的‘关试’三条全部废除?

这是考都不让别人考啊!先拖至少三年啊!

姜沃深深感慨:这世上闪光的灵魂,总是不谋而合啊。

姜沃亦想起了太宗皇帝的一句话。

王老尚书不由颔首:“是。”还是小姜稳重啊。

但现在,他深深怀疑起了自己——

姜沃边听边欣慰,这就是为什么,她一定要抢先下手,把裴行俭捞到自己碗里的缘故啊。

若是这三年内‘行事修谨’,才能参加吏部的官员考试!

裴行俭道:“下官以为,此后吏部每岁授官,不管是荫封子弟、贡举出身、还是胥吏入流——本年一据资考配拟!”

王老尚书当真吃了一颗保心丹。

此时忽然惊觉:跟姜沃与裴行俭比,王神玉简直是个乖孩子啊。

姜沃主要解释了何为守选:守选即成为候选官后,当年不能参加吏部的考试,而是要守选至少三年。

人性多半如此,能躺着绝不坐着——能够靠家世、名声得到官位的人,谁愿意再去辛苦准备考试?

王老尚书深知,依着裴行俭的主意,是能选出更称职的吏部官员,但,如果不论家世、名声,授官统统考试,得罪的人也太多了!

原版未篡改内容请移至醋_溜_儿_文.学.官.网。如已在,请关闭广告拦截功能并且退出浏览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