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2页

唐末大军阀 云霄野 2260 字 2023-03-08

你如果既往不咎,而让我的后世子孙在中原得享富贵安乐,那么趁着我尚还能震慑得住滇地诸族各部,会协助魏朝设立云南宣慰使司,并逐步交出南中军的兵权……而待我死后,云南这块地盘,也就全都是你魏朝的。

而奉杨师厚旨意,护送其子嗣家小的南中军牙将刘词,也顺利的抵至汴京。不必动用武力强行征服,免得枉造杀业,而让云南地界的汉儿乃至各个族裔惨受兵灾之苦……李天衢当然会履行承诺。

只不过杨师厚虎父犬子,他那儿子杨尧完全被自己老子的名声所掩盖住,名将子嗣,却也在史载中没有任何做为。李天衢心说我便封他一个子子孙孙能受福荫的爵禄闲职,得以安享富贵,其实就相当于朝廷拨款养一家子闲人罢了……可是当得知护送杨师厚子嗣至汴京的南中军牙将名为刘词,李天衢的第一个念头便是:

赚大发了,我又捡到了宝。

按李天衢想来,杨师厚固然知道刘词这个部下能打,可是就连他,现在估计也不会知道刘词以后到底能取得多大的成就。

刘词其人,现在还没到显山露水,在这般世代杀得个威名远播的时候,可是李天衢却知道他非但在杨师厚帐下效力时,便以勇悍而闻名于军中。而且他对于从军征战也有种强烈的使命感,就算闲暇时,也常常被甲枕戈入睡,旁人问其缘故,他便回复称我以此取富贵,岂可一日辄忘之?且人情易习,若一堕其筋力,有事何以报国!”……受这等动力驱使,刘词做立下卓越的战绩履历,甚至历经梁、唐、晋、汉、周五代。

而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记录自西周齐太公姜子牙伊始,截止到五代十国时期的一百位名将传记,刘词也正与与智将刘鄩位列其中。

虽说葛从周、符存审、李神福、周德威……乃至他的老上级杨师厚这些实打实的五代顶级名将都没有被收录,也使得那几卷名将传记看起来似乎有失偏颇。但是与那些将才相较,刘词胜在经久不衰,若论厮杀征战,他保证战绩的续航能力甚至长达几十年……

诸如李神福早亡,杨师厚、葛从周于后梁时期相继逝世,符存审也于后唐年间抱憾身故……可刘词于后梁能在当时论战力,天下屈指可数的银枪效节军中能打出名号,后唐时虽因得罪权臣,所以被贬为小校屈居下僚十余年……可于后晋时期却突然爆发,大败南唐,连番讨伐叛逆,军阶官职开始蹭蹭见长。再到后汉时节又接连重挫杜重威、李守贞等举兵背反的乱臣,甚至一直熬至后周世宗柴荣继位,还挥军大败北汉军,接连临阵斩杀敌国重臣宿将。

所以说刘词从五代第一朝,一直打到了最后一朝。如果按运动选手比较,他就算不是数一数二的顶流巨星,但是能保持长期稳定的状态,可能与其同时代的同道都退役两三批了,可他仍还在坚持打,尚且还能交出相当可观的数据……

就算高行周、符彦卿、安审琦这一代名将同样历经几朝,可实际到了后周时节,基本上就已经被郭威、柴荣父子供为前朝宿老,也很少再亲自领兵打仗……但是当时已是六十四岁高龄,距离自己逝世前一年的刘词尚还要领军出战,心急火燎的驰援后周世宗,亲自抄家伙驰杀到阵中砍冲溃敌军,而得柴荣嘉赏……也足以见得这刘词能保持征战的状态,也当真是长久得让人敬佩了。

更何况刘词虽为武将,他不但为政宽容,懂得抚民之道,而且知人善任更是堪称一绝……诸如宋初宰相赵普、以及宋朝开国功臣楚昭辅、王仁赡等人,都是由刘词征辟为幕僚。也是在他临终之际,便将这些属下推荐于朝廷,而后才由赵匡胤捡了现成的便宜,上书奏请,将这一干智谋勇烈之士都纳入他的麾下……

也当得上一代名将的赞誉,而且比起葛从周等帅才,刘词更当得起将军中常青树的称谓,又懂得治政安民,而且发掘后起之秀的眼光独到……所以李天衢心想这刘词能为我朝所用,这不正是捡了天大的便宜?

趁着今番筹谋部署,准备对楚、吴用兵,李天衢当然有意让刘词这个新近归附的将才,能够谋得崭露头角的机会,也免得他如史载轨迹那般,五代其它几朝屡番征战,偏偏就只在后唐时节只因忤于权臣,便被贬为州府小校长达十余年。

都说要成名须趁早,李天衢心想刘词既然得以重返中原,建功立业的机会,我也会立刻给你。就按你的为人秉性,生平本事终于能派上大用场,想必也会死心塌地的为我朝效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