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新奇的体验对于所有学生来说都是头一回,大家的情绪空前高涨,两个帐篷里欢声笑语不断。
路过的民众稀奇不已,纷纷打听是怎么回事。
听说是效古先生带着南山书院的学子在此野炊,所有人都惊得合不拢嘴。
野炊并不稀奇,书院的学子是最喜欢郊游野炊的。
春日踏青赏花,夏日游湖垂钓,秋天登高饮酒,冬日踏雪寻梅。
总之只要是风景好的地方,他们都要去玩一玩,兴致来了在旷野里也能吟诗作对。
可是现在,他们居然在一个没有任何诗情画意的菜地里野炊,这是什么新鲜的玩法?
是专程来体验庄稼人的艰辛,好以此激励自己用功读书吗?
好奇怪呀!
学生们不在意这些,他们只管自己玩得高兴,酒过三巡之后,大家借着酒意开始挥毫作赋,即兴吟诗。
能进南山书院的,即便是成绩最差的学生也差不到哪去,可以说除了杜若宁是走后门进来的之外,其他学生都是经过层层选拔才得以录取。
因此,对于最基本的吟诗作赋,学生们自然不在话下,尤其今日的氛围又极其特别,三杯酒下肚,个个都才思泉涌。
男女学生虽然不能相互串场,但他们写的诗赋却可以借着丫头小厮们的手相互传阅。
因为性别不同,大家难免又被激起好胜心,一个个全都使出看家本领,力争要把对方比下去。
于是,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们在一顿野炊的时间,创作出了四十九篇《菜地赋》和近百首《十二月十五日送杜若飞出征边塞》的诗。
效古先生很是欣慰,散场的时候特意对学生们说了一番话。
效古先生说:“你们每个人都有一颗赤子之心,不然也作不出这些激情澎湃的诗赋,你们要记住今日,记住你们是为什么聚在这里,记住你们此时此刻的同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