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又传令四方,但凡是愿来润州备敌从战的,皆有厚赏和重赐;乃令开了各州府库大肆散给军械和物用……因此在短时内就聚附甚众,而号称‘义营十万’。”
“其中不乏为官府所欺蒙,假以守土安民之故而奋勇敢战之士;又颇得熟悉乡土的地利之便,百姓为之闻风而动的人和。是以此番除了盖老都统的本部之外,其余几路义军这才皆遭了败绩……”
周淮安不由得叹了口气,这就是传统义军在宣传和发动百姓上,目光短浅或是只顾眼前的短板所在了。而太平军对付那些地方势力来,不但残酷而坚决的镇压那些上层及其附庸,也注重对于相应根源和土壤的后续挖掘、摧毁。
并且能够用散发带不走浮财、物资的后续手段,来争取和团结那些沉默的大多数,而将其变相的捆绑在太平军阵营的战车上。毕竟大多数人的眼光都相当有限而抱有相当的侥幸心理。
然而他们一旦拿了义军分发的东西之后,来自官府和豪强大户重新得势的后续清算,就没有那么轻易放过他们了。于是那些原本不愿意和义军一起走的,也会在环境和行事的逼迫下纷纷倒投过来。
另一方面显然还有葛从周不便直接说出来的讳言之处,也就是这些短时间内大肆扩充起来而良莠不齐的别部义军,各种控制不力的纪律败坏和滥杀滥抢行为,所造成地方伤害的扩大化和人心上的迅速疏远。
这就不是自己可以控制得了的因素和结果了。
还有第三个原因,则是周淮安通过外派地方的普查、探报、工作三支队,给收集的数据当中隐约判断出来的;
就是相比灾荒连年兵火不断的其他地方;江东两浙之地毕竟是物产丰饶的鱼米之乡。哪怕在朝廷的盘剥重赋之下逃亡之民,也能够依靠野外相对丰富鱼货水产瓜菜澄,得以相互抱团的勉强苟活下去。
因此,在这里真正成规模流民还只是少数例子;哪怕又跳出来举旗呼应的,也很快就被扫平和扑灭下来了。反倒是那些掌握大部分社会资源的地方豪强大族,得以变相截留赋税和徭役自肥,然后以备寇为名迅速壮大起来。
更兼上前些年闹的浙西狼山镇遏使王郢之乱,让地方豪强大族在保护自己身家的前提下,多少放松和减轻了对乡里的盘剥;也造成了这几年底层乡民某种只要顺从和听话,熬一熬就能挺过去的虚假希望。
这就大大削弱了义军得以打下一地,就鼓动和募集起一地百姓来壮大和充实自己的基础;毕竟是人离乡贱、故土难离的情节还是社会的主流。
而当这些底层民众的基础,也被迫或是主动站在义军对立面上的时候,可以说是举步维艰乃至处处受挫的局面,也就不足以为奇了。
这一点从那些派出去三支队的进度和遭遇,就可以十分明显的体现出来了。当然了,这就不是太平军眼下派出的这只军力,所可以一鼓作气代为解决的问题了。
但不管怎么说只有先打垮当前的敌人,才有将来更多纵横帷幄的余地和空间。周淮安正在思量着重重的得失之处,就见得一骑飞驰而至喊道:
“报,前出的先手团在西北向古屏寺遇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