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的军队都能够投入到战场上,扩充的军队大部分都是新兵,需要进行必要的军事训练。
训练完成后,不等于这些士兵就能够全部上战场了。后勤是需要维护的,沿海地区也是需要部队防守的,越境的哥萨克骑兵同样需要部队去围剿。
另外,补充兵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会陆续补充到损失惨重的部队中,以保障主力部队的战斗力。
普波联邦的1668万军队,真正能够投入一线作战的,勉强也就一半。这个比例已经非常高了,足以证明柏林政府的组织能力。
兵力不足,战场上自然容易吃亏。伊万诺夫虽然用兵保守,却不缺乏“一将功成万骨枯”的狠辣,疯狂的玩兑子游戏。
消耗战的背后是俄罗斯帝国即将突破三百万大关的总兵力。即便是俄军在战场上的交换比吃了亏,可是凭借数量上的优势,在战略上他们还是占了便宜。
……
毛奇:“我反对现在进行极限动员,战争不是靠人多就行的,拼人力我们永远都不可能是俄国人的对手。
战场上的不利局面只是暂时的,俄国人看似占据了优势,但优势的背后伊万诺夫面临的政治压力也在不断增加中。
胜利最容易使人迷失,按照伊万诺夫的打法,俄国人即便是赢得了这场战争,也会元气大伤。
付出上百万人的伤亡,最后收获的一片白地,外加负债累累。
据说所知,沙皇政府可是把俄属巴尔干地区和大半个乌克兰抵押给了奥地利。
以俄罗斯帝国现在的实力,如果他们不想把这些地区割让给奥地利,就必须要想办法还清债务。
伊万诺夫的战术看似稳妥,实则是在奥地利人打工。战后沙皇政府无力偿还债务,势必要割让大量的领土抵债,我不信沙皇政府能够接受。
只要再打几次胜仗,看似大局已定,沙皇政府就会逼着伊万诺夫出来和我们决战,或者是换人。”
政府主张扩军,军方的老大却反对扩军。这样诡异的事情,在世界历史上都不多见,现在却真的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