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将大量的钱花到印度保卫战上,不如用更少的资金扶持奥斯曼……”
财政大臣晓治·柴尔德斯不屑的翻了翻白眼,直接泼冷水道:“前提条件是奥斯曼人能赢。要不然除了激化矛盾,让印度保卫战提前爆发外,就不再有任何意义。”
财政大臣意思非常明显,就是不看好奥斯曼人。一旦输了战争,奥斯曼都不存在了,不列颠还没有让维也纳、圣彼得堡承担债务的能力。
甚至因为赞助奥斯曼的行为,引发了两国的强烈不满,导致两国缔结瓜分印度的盟约。
外交大臣乔治坚持道:“账不能这么算,奥斯曼获胜的几率确实很低,但有我们的支持,他们能够支撑更长的时间。
反土同盟四国中,希腊和黑山只是跟着凑数的,俄国人的军事实力虽然不错,可他们兜里没钱,战争经费注定只能由奥地利垫付。
我们在奥斯曼人身上投入一便士,反土同盟要赢得战争,就要付出数倍的代价。
法兰西已经不中用了,拿破仑四世就算是镇压了叛乱,也要数年时间才能够缓过来。
利用这场战争给奥地利放血,消耗他们的财力,对维护欧陆平衡的至关重要。
况且,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拖得的时间长了,总是能够发生变化的,没准还可以逆转局势。”
别的都可以当做废话,利用这场战争消耗奥地利的财力,还是引起了格莱斯顿的重视。
破坏总比建设容易,保不住奥斯曼,就把奥斯曼打烂,最好能够打成白地,就算是扩张了领土,也无法增强奥地利的实力。
损人不利己,那也要看双方的损失比。“自损三百杀敌一千”的招数,完全可以当做出奇制胜的手段。
大国博弈已经不能单纯的计算得失,某种意义上来说,只要竞争对手比我亏得多,就是胜利。
……
君士坦丁堡这座古老的城市,火药味再次浓郁了起来,反土同盟总指挥部就设在这座政治意义非常的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