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页

孙清南拿出一片穿孔的木圆片,固定在一根转轴上,然后转动起齿轮机右侧的动力转盘来。转盘带动机械内部的齿轮组,使上方的刀具快速旋转起来,而下方的木圆片则缓慢地转动着。两者转动方向互相垂直,接触后,刀具很快在木片上切出一个小口,然后快速转动切割不断将切口扩大。过了一会儿,随着动力转盘的不断转动,木片上一个个轮齿渐渐显现出来,有了齿轮的模样。等到木片转完一整圈,齿轮差不多就成型了,但孙清南继续转着让刀具对它进行修整,一直让它转了三圈,才取下来,交给围观群众传看,又开始加工第二个木齿轮。

由于机械的精度问题,这个木齿轮很不完美,轮齿边缘很粗糙,偶尔还能找到两个小缺口,仔细看的话,每个齿的大小都略微有些区别。但即使是这样的齿轮,也比之前粗制滥造的直齿齿轮强多了。等孙清南加工出第二个木齿轮之后,季国风把两个齿轮套到两根轴上,然后靠近相互啮合,随意拨了一下,两个齿轮顺滑地转动起来,围观群众禁不住鼓起了掌。

由于加工技术和材料的限制,机械组现在只能加工容易切削的木齿轮,而且精度还不怎样。下一步,他们计划批量加工一批,选出最好的,用这些刚加工出的渐开线齿轮去替代齿轮加工机中的直齿齿轮,以提高加工精度,之后再把这个过程重复几次,等到精度提升到一定程度之后,再尝试加工软金属例如铜质的齿轮。铜齿轮的稳定性将比木齿轮有较大的提升,到时候可以再次回头提升加工机械的精度,之后再用来制造更精确的刀具和齿轮。

这样反复迭代的过程可能要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直到做出高效率的刀具和加工机械、培养出熟练的工匠之后,渐开线齿轮才能大量采用。

虽然痛苦、漫长又无奈,但这就是工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啊。

第65章 星火级

1257年,十月初八,寒露,阔马造船厂。

“为了这荣耀的一刻,让我们祝福‘寒露号’吧!”

张正义抬起一坛自酿的老酒,和周围海洋部的人一起用力向前推去。酒坛吊在绳子上向前飞去,一下子撞在一艘木船的船头上,哗啦一声撞了个粉碎。

今天是个值得庆祝的日子,因为东海商社自主设计制造的第一艘海船终于下水了!

为了纪念这一代表着东海商社造船事业真正开始的船型,海洋部将这种船命名为“星火级”,并为它举办了一个盛大的下水仪式,还请了张正义亲自来开光。

为向先贤致敬,星火级用节气命名,由于最近的节气是寒露,所以就从它开始了,同时也特意选在这一天下水。双喜临门的是,当初星火级一次开工了两艘,所以几天后就能见到第二舰“霜降”啦。

此时距离之前的“金牛”和“白羊”下水只过了七个月。这不是说星火级用七个月就能建成了,而是在金牛和白羊建成前,阔马造船厂就按部就班地开始了两艘四百料福船的建造。等到海洋部已经积累了不少海战经验,决定根据他们对帆船的理解,大幅修改船只的设计的时候,这两艘四百料福船已经备好了木料,把龙骨铺得差不多了。这时候需要修改的话,只要改动上层船体就行了,所以才能赶在今年南下季之前下水。

古典造船业就是这样的,有些工序是很难缩短时间的,就算堆上再多人力也没法大幅压缩一条船的建造周期。但是你可以通过同时开工多艘船,来提高成品船只的下水频率。阔马造船厂现在是人力占用大户,正式员工就有过百人,算上学徒等辅助人员都快二百了,更别说还有大量的人力通过伐木、烧炭等等间接为他们服务,因此产能相比最初也大大扩充了。

说起来惭愧,来自现代的东海人居然是土著手中学来的流水线造船作业。

第一舰队从明州返回后,参照北轮造船厂的先进经验,对阔马造船厂进行了改革。他们把造船全过程分为五道工序,每道工序指定专门的劳工负责,完成一条船的某道工序后不是去下一道工序帮忙,而是去下一艘船上继续做此道工序。这样子,经验不足的劳工可以专注于某种特定的工作,得以快速提升熟练度,而总体的生产效率也明显提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