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9页

当年辛守成瞅中了东海关税同盟调整进口税率的机会,从江淮买来生丝,在中央市设了厂织造成绸布,虽说品质一般,但正好赶上了东海国消费升级的大风口,再加上他当初买的这块地大升值,所以很快兴旺发达起来,到现在也小有名气了。

他注册成立的这家辛记丝绸厂,经营模式上仍然有浓厚的传统风格,前店后厂,后院产了成品,直接就在前面的临街店面开店卖出去。不过外围产业倒有些产业集群的味道,受他家厂店带动,先是有裁缝在对门开了铺子帮人量体裁衣的,又有同行的丝绸商贩也在附近开店蹭人气。渐渐的,二环艮甲位的这块地就有了“丝绸一条街”的名头,作为中心的辛记,也就有了不一般的地位。

不过虽然借着风口起来了,但辛守成心里总有点慌慌的感觉不踏实。毕竟他这个小厂子不过是采买了生丝过来织造成绸,既没有特别的高品质,又没有新奇的花式,更没有多年积攒下来的老字号名声,至于什么“核心技术”就更别说了。别人要是看眼热了,分分钟复制几十个类似的厂子出来(实际上,还真有不少了),到时候,他虽说有先发优势,但真就能争得过人吗?

所以,在纺织厂的生意稳定下来之后,辛守成时时刻刻都吊着胆子,有空就往胶西商会和中央市商会跑,跟其他商人学习商业经,还订了好几份报纸掌握最新情报。这还真让他学了不少东西,又是给绸布打上商标,又是四处“学习”新花色,又是向产业上下游延伸什么的。这不,去年秋他开了个裁缝车间,主产绸面棉芯被,销路果然还不错;今年又新设了这个缫丝车间,从临近采购蚕茧来自产生丝,虽说手艺糙了点,但至少在原料来源上不完全受制于人了。

“很好,很好。”虽说出产的生丝品质比鲁丝和南丝都差了不少,但至少是个良好的开端,辛守成对此还是满意的,“张小花,以后这缫丝车间主任就让你做了,以后好好做,尽快做出跟南丝一样的好丝!”

张小花是他从江南东路收买来的一名破落丝户的寡妇,有些手艺,但在江南一众高超匠人中也不算什么,只是有真本事的他都挖不来,只能凑合了。此时她正在操作那台复摇机,听到这个新鲜任命立刻激动了起来……纵使这缫丝车间就三个缫丝女工一个添柴打杂的役妇加上她,但好歹也是工头一级了。

“谢,谢过东家!”张小花差点要出来给辛守成行大礼,但立刻被他拦住了。开什么玩笑,这一进一出,得浪费多少工时?

正在此时,保安队长秦石头举着一份信件,来到了车间里面,交给了辛守成。“东家,刚来的电报,胶西来的!”

虽然中央市治安不错,但是这辛记丝绸厂怎么也有几十号工人,其中大部分都住在厂里的宿舍,维持秩序也是个问题,所以辛守成不得不雇人设立保安队。这个秦石头是退伍兵,据说当年还去过济南,身材壮实、武艺不错,脸看着也憨厚,于是就被辛老板高薪雇来了。

东海兵退伍后都能分到一块或多块顷田,生计无忧,但还是有一部分人更向往城市生活的热闹和更高的收入,把田地交给家人打理或私底下租出去,自己进城生活。秦石头就是这样的情况,保安队的其余人大致也是类似的背景。

随着东海邮政系统的发展,核心区的主要城市之间的邮路基本已经通畅了。而在“把信寄到”这一点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更快地送信”这样的需求也提上来了。因此,电报服务也开始向公众开放,当然收费不菲,而且只能在主干路沿线有交警巡逻的地方铺设线路,可通达的地点有限,不过瞬息即至的速度仍然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各地的交通处新增了“电信窗口”,用户可以在这里填写电报内容,发往线路上的其它节点,然后再由到达端的信使送往收信人手上。

胶东铁路开通的同时,连接沿线的电报线路也稳固地建立了起来。实际上,铁轨本身就是一个大导线,有了铁路也就等于有了通信线路,只不过出于冗余考虑,才在沿线再次铺设了单独的电报线。在历史上,电报和铁路就是一对最佳搭档,铁路为电报线路提供了保护,解决了维护难题,同时电报也使得铁路各站点、各线路之间的远程调度提供了可能性。两者的共同延伸,将世界带到了现代社会。

只是,胶西县和中央市相距并不远,即使骑马送信也用不了多久,有什么信件值得特意用昂贵的电报送过来的?

辛守成一听是胶西来的,急忙接了过来,看了一眼寄信人,便匆匆拆了开来,里面短短十几个字一眼就扫完了,然后他便拍着信哈哈大笑起来:“好,赢了,赢了!辛罗,去买串鞭炮回来,对了,给食堂说一声,今晚加餐,全体吃肉!”

辛罗是他从池州老家带来的家生子,一听这个喜讯,立刻高兴起来:“可是胶西那边的官司赢了?真是恭喜东家了,我,我这便去!”

结果他还没出门,就有另一个保安队员急匆匆地过来了,差点撞了个满怀。后者把矮小的辛罗扶住,看向辛守成便扯着嗓子喊道:“东家,外面有一行‘居先生’送了拜帖过来,我看您就在厂里,便喊住了他们,您要不要见他们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