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8页

朱旺升随意地摆摆手,又从夹子里取了三枚金闪闪的方形铜薄片出来,放到了桌子上:“行行,一百三就一百三,喏,给你一百的票,剩下的我给你三个十元的钱牌,行吧?”

郑老板看着钱牌上精美的文字和帆船图案,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先是把汇票和钱牌掂了过来,反复看了两眼,又提笔在账簿上签了字,然后说道:“好!那便多谢朱兄照顾生意了!”

相比不灵活的汇票,由东海联合储备局发行的各类黄铜代币就受欢迎得多了。因为多年来这种代币一直可以在各银行网点和商社机构随时兑换成货真价实的银元,建立起了稳固的信用,而随着日本战争的胜利和发现银山消息的传来,这个信用就更加稳固了。

尤其是十元面额的大型钱牌,由于采用了黄金比例的圆角矩形设计,表面压制的图案又极为精美,看上去如同工艺品一样,因此特别受到欢迎,任谁看了都忍不住摸上两把。联储局又特意限制了它的供应量,进一步加大了这种受欢迎的程度,甚至产生了一定的升水,相当一部分人拿到手之后并不会去把它兑换成银币,而是仔细珍藏起来。若是去逛个青楼什么的,随手甩出去一张这种钱牌,留下一句“不用找了”,立刻就能收获佳人们的热情追捧。

实际上嘛,金融系统并不屑于隐藏他们的这点小小伎俩,而是大大方方地写了一本《银行学》出来,把一大堆足以让现在的土包子吓掉下巴的金融原理公诸于世。但知道了又能如何呢,难不成就能不用了?恰恰相反,当这些票据和代币的使用者知道了其中的原理,明白了发行方能从中获利之后,反而会更加信任它们。因为可赚钱便代表着可持续,可持续就代表着不会随时跑路啊!

第536章 银行学

1266年,8月19日,胶西县,孙天和商行。

“原来如此,基础存款可以释放出数倍的贷款……难怪可以把利息压得这么低,这里面有大利可赚啊!”

胶西县城中的顶级繁华地带,新建成的五层高楼“天和大厦”的顶楼之中,两名女性正并排坐在一张软椅之上。其中年纪较小的一人正拿着一本书,给另一名三十余岁的妇人讲解着什么,后者听明白了关窍之处,恍然大悟地感叹了起来。

这名妇人穿着一身华贵的紫色丝衣,头顶盘着的发髻中插着昂贵而不失典雅的水晶琉璃嵌玉簪,正是孙天和商行如今的当家人,孙沁容。

孙天和商行作为早期与东海商社合作的少数商家之一,搭上这个大靠山后迅速发展了起来,如今已经是东海商界的擎天一柱了。这一柱在各行各业都有插脚,甚至还出资办了两所小学、修了一条公路,任谁都没法轻视。

不过,孙家却面临一个不足为外人道的难题,那便是继承人的问题。嫡长子孙洪言不思进取,终日不着家,与一帮狐朋狗友厮混,对商道毫不上心,怎么看也不像是能撑起如今这么一个大摊子的样子。为此,孙父,也就是这代的孙天和气得差点要把这个逆子打断腿,但终究是毫无办法。

眼看着自己一天天老去,孙天和没办法,只得学来最新的经验,对自家产业进行了“股份化改革”,把商行下面的几家分店、工坊、海船和族田分别注册成独立的“公司”,又设立了一个“持股公司”统筹这些产业。持股公司持有子公司的多数股份,剩下的股份则分给直接经营此公司的孙家亲戚,既激励他们的积极性,又保持了对产业的控制。

而持股公司本身的股份也是由孙家不同人共同持有的,当然,孙天和自己占了大头。比较有时代特色的是里面有一份“族产股”,用于为家族事业提供资金,同时投票权由孙天和嫡系代持,变相扩大了他们的话语权。

也亏得孙天和威望重又有足够的从商经验,总算是把这件复杂繁琐又得罪人的事做了个井井有条。股份分配一碗水端平,能干的就多拿子公司股份自己去赚,德高望重却不能干事的就多拿持股公司股份坐等分红,剩下的多少也有一点。孙家亲戚们人人喜得所愿,表示愿意继续为孙家的发展壮大添砖加瓦。

而身后事的问题,孙天和也已经规划好了。他会再成立一家公司,持有自己在家族持股公司中的大量股份和族产股,这家公司的股份将分给自己的子孙,并且把这一大摊子事务都交给大女儿孙沁容来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