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人性从来都不是单纯的恶,抑或单纯的善。

魏忠贤不是东西,但他所打击的东林党也未必就全部是千古良臣,国士无双。

朱由校纵然没接受过系统的储君教育,但明宫历来险恶,经历过““红丸”“移宫”两案,他虽并不处于事件中心,但也多少亲历了些,见识过士大夫们对皇权制约的威力。

这些东林党人是有很多忠心为国的耿直之士,“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名言也代代相传,但他们很热衷于争来争去,当年天启帝的父皇短命,上位一个月就去世了,他的妃子有个名叫李选侍的,可能是想效仿前朝万历的母亲李太后把持朝政,硬是霸占着正宫不肯搬出来,这下这些自诩儒林清流的士大夫们可炸开了锅,怎能让一个女子掌握权柄呢?

这可了不得,大臣们无不你发一条折子批评我上一道奏疏进谏,你来我往好不热闹。

但他们是爽了,总算能把从小学的一肚子圣贤书运用上去了,但可苦了朝廷。

这下正事没人管,党争也演变得越来越奇形怪状,没什么好争的事情也能争论不休,单纯是为斗而斗,每个都要主张自己心中所谓的真理,皇帝不理他干脆就回家睡觉,把朝政搞得一团糟。

后世有人认为明王朝的灭亡有一部分是因为士大夫党争不是没有原因的。

魏忠贤确实是明朝赵高,但要把亡国的罪过全怪罪在他李进忠头上,也是绝对不靠谱的。

明史把他形容成除了祸乱朝野一无是处,这无疑也影响了后世的评价,可明史的前身本来也是东林党骨干黄宗羲的弟子万斯同撰写的,清朝也有意塑造明朝光风霁月的一面,将一些坏事全推在奸臣阉党身上,由此尽信书并不可取。

其实白缕缕虽然是历史专业的学生,却也从不一味相信史书上的记载。

固然现代学史最大的途径就是参阅流传下来的史书,也是学生最容易接触的方法,但书面上的史已经是第二手资料,多少掺杂了点修史人的个人恩怨。

再者,有的史官迫于当时统治者的权威,不可避免地要对前朝进行一些加工描写,虽然满足了政治正确的要求,却苦了后来的学史人,需要借助各种工具拨开一团迷雾去探求历史的真相。

更何况,白缕缕并不是一味用夸张的标题和演绎去吸引观众的历史学生,她觉得还是有必要将历代学者的一些看法加进视频里,以供观众辨别参考,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毕竟读史的时候她也会选择查看多方注释,从官方正式注解到民间稗官野史,以免让一家之言蒙蔽了本该公正明理的双眼。

不管怎么说,既然选择了这个专业,那就意味着讲良心,中华历史五千年在上,若是随意偏颇臧否人物,白缕缕心中也不会安宁。

虽然她做的视频只是科普,但也有必要更加客观,如果全是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史料,那又与那些文学小说何异呢?

于是,她在这个专题里又多加了一期视频,决定从不同的角度去展现那个时代复杂的内斗,以完整地呈现出明末风云。

·

距离上次的神谕事件已经过去半个多月,老朱心里的疑虑却从未消解。

他在宫门后立了块“内臣不得干预朝政,违者立斩不殆”的铁碑,并禁止宦官读书习字。

虽然后面为了批阅奏章方便,默许一些小内侍学点字,但他们行事基本处于老朱的视线范围之外,一点也不敢肆意妄为,否则惹了这位铁血皇帝可不是闹着玩儿的。

这天朱棣和朱橚两同母兄弟入京述职,老朱心里难得高兴,便留了他两个在宫中用晚膳。

又为了考察他们在封地有无荒废了君子六艺,便令兄弟两在御苑里习箭,顺便也老夫聊发少年狂,锻炼锻炼自己日渐衰老的筋骨。

“燕王技艺过人,箭箭红心,真无愧陛下亲子,堪为我大明栋梁!”

朱棣从小就在战场上摸爬滚打,武艺样样精熟,玩这种游艺性质的射箭自然是不在话下。他又喜欢在父皇面前表现,当下三箭连中,赢得了满堂彩。

但他弟弟朱橚的情况可就不容乐观了。

他从来就不喜欢这种拼杀的东西,平日里都是能糊弄就糊弄,要是真枪实干,还不得露馅被老朱骂死?

眼看着父皇那双凌厉的眼神就要射过来,他只能硬着头皮,拉开内侍递上的弓,却在箭“嗖”一声即将飞出去之时,耳畔响起一道奇怪的声音。

又是那道从天而降的天幕,画面在众人惊异的目光中徐徐展开。

老朱见状,忙向身边侍卫扔去眼风,示意他们立刻退下,却留下了自己的两个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