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接上回,明末动荡,内忧外患,原因绝不仅仅是魏忠贤一己之力。百姓民不聊生、揭竿而起的背后,粮食减产也是一大原因,但更重要的正是朝廷的胡作非为与制度的腐朽。】
小皇子朱橚对这种政治方面的故事并不感兴趣,与此类资治通鉴式的科普相比,他还是更喜欢采草药给人治病,回家继续修订他的《袖珍方》,但见老朱和哥哥朱棣听得如此专注,他也不得不耐下性子,陪着这一大一小一起观看。
【后世的作品中大多美化了东林党,其实我们更应该看到,东林党的确有许多铁骨铮铮的硬汉,但后期性质就变了。本质上他们并非是爱民如子的清官大臣,反而为了维护本地主阶级士大夫的利益,他们加重农业税,保护豪强的土地兼并,由此引得百姓苦不堪言,与我们传统印象中忠臣良相的形象相差甚远。】
【如此,东林党已是撼动了皇权的根本利益,天启帝虽然糊涂,但初衷也是提拔魏忠贤以制衡东林一党,其实有人认为,魏忠贤的政策反而是对民有利的,征税也比较宽松,老百姓在他的治下得到了一丝喘息之机。】
随着女声的叙述,老朱面色凝重了起来。
作为超凡的政治家,他自然有一套非同常人的智慧和异常敏锐的嗅觉。
皇帝这职业,外人看着光鲜无比,平日里浩浩荡荡上朝议政,下了朝又能坐拥三千佳丽好不快活,其实皇帝们除了司马衷刘子业这类纯粹的傻子疯子,大抵都能深切感受到力不从心的不易。
这对出身草根的老朱来说,更是深有体会。
开国皇帝都是从刀尖舔血中拼杀过来的,他不仅要对外守住江山社稷,对内抚恤百姓,不致他们遭受饥寒之苦,还要维护上层建筑,首先朝廷就要不起灾祸,君臣同协力,共同维持朝纲清平,如此方能保证天下大定。
可惜古往今来,臣子就都不是消停的主。
如今通过科举选官,更是比从前靠荫庇提拔上来的高门子弟们多了不止一个心眼,自小就苦读各种圣贤书,靠着十年寒窗终登朝堂,肚里的墨水比老朱多多了,一张口都是之乎者也,做起八股来眼睛都不眨毫不费力。
这群人里,有人心怀报国之志,一腔热血只为百姓安宁,有人无私奉献效忠皇帝,恨不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但是更多的官僚,就是那种说坏也算不上多坏,说纯良更不算纯良,行为举止多为一己之私,眼神看似清澈忠正,实则只想着维护自己士大夫阶级的利益,好成就一身清名,外人还瞧着是一副一代名臣的做派,其实归根究底对百姓毫无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