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傻,不会觉得自己能拿出一个完全没有缺陷的国策,适用千年万年,只是没想到缺陷会大到这个地步。

看来不止是始皇帝一个人悬崖走丝线,是整个秦国前期发展时,都在豪赌。

秦国在彻底无人之前,有人二次变法,修正计首授爵的弊端。

秦孝公对此倒是接受良好:“计首授爵弊端大,但利益也大。除此之外,再没有一个政策能比它更适合秦国积攒国力了。”

现在就搞义兵?六国之民抵抗倒是不深了,但秦国也打不赢其他国家了啊。

【而秦庄襄王实施义兵之策后,往后,一直到秦朝灭亡,仅有两次斩首,分别是秦始皇二年与秦始皇十三年。】

【正因义兵之策,秦始皇攻六国,一统天下时期,少有民反,与前期秦国攻下土地后,时不时有当地民众反叛,形成鲜明对比。】

【而且,许多国君在发现打不过秦国后,并不纠结过多便请降了。】

【义兵之策大大加快了秦一统天下的步伐。】

始皇帝一边看天幕,一边微微颔首。

他不喜欢吕不韦这个人,但吕不韦一些政策对秦国还是很有用的。

比如这义兵,六国确实少了殊死抵抗的士气。

倒不是说如此,一统六国就能一帆风顺了,六国该抵抗的还是抵抗,而且抵抗起来也很坚决,否则他也不至于花了九年才灭掉六国。

……

明洪武年间。

太子朱标看着秦国一代代君王为一统添砖加瓦,心中涌起一股奇妙的感觉。

“这就是秦国走向巅峰的路途?”

他了解过秦的历史,但从来没有谁能像天幕这样,细细排列,让人情不自禁感慨:“怪不得是秦国成为统一的那个国家。”

六代下来,有变法的人,有虚心听劝的人,有积累国力的人,有毅然出击的人。

每一代人都在专心做着自己这一代人能做的事情,没有预支国力,没有自断臂膀,没有元气大伤。发现祖宗之法不适合,就当机立断改变。

这样的秦国,它不成功,谁成功?

朱元璋是另外一种感觉。

他乐了:“这不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打一棍子给一甜枣么?”

“昭襄王当了大魔王,庄襄王就来当好人”

“标儿,你记住了,这才是恩威并施。先恩后威不行,你要先威后恩,其他人才会记着你的好。”

第70章 秦庄襄王:“我儿子仁慈善良。”

然而大秦应该在始皇帝铁棒之下,给一颗甜枣的人,被胡亥、赵高、李斯直接乱棍打死了。

秦二世时期,章邯忍不住露出心疼神色。

哦,不对,已经没有秦二世了。整个大秦都知道,二世被丢到陛下那边去了。新上位的是公子婴!

章邯骑在马上,目光漫漫眺向咸阳。

可是,他已经投降了,他回不去了。

大秦啊……回不去了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