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们已经将曹军赶了回去,但奈何张鲁拦道,将士们追击曹军即将北还,也应当准备和谈之事了,诸位都是满腹经纶之人,此次出使便要有劳诸位。”

陆绩此时却出声道:“吴侯明明已经可以进军北上,为何此时又要停下议和?”

孙策看向陆绩,道:“此时乘胜追击固然好,但曹操在北方盘桓已久,即使我们一时攻下,但以曹操在北方的实力,只怕没几日我们就又要被赶回来,到时候是百姓遭殃,既是如此,也不必特意花费精力。”

众人沉默不语,却也明白这几年双方的统治都是越来越稳定,百姓心中也各有归属,城池收复容易,人心收复却格外艰难。

孙策察觉到气氛有些凝重,缓和气氛笑道:“先不说这些,如今已经打了胜仗,我们与曹公约好在宛城议和,此次议和事关重大,乃是稳定南北双方局势的重点,因此遣周祭酒为正使,公纪与孝则为副使,其余几位也随同一起。”

他见周皎似是有些诧异,接着道:“在座诸位都是我江东才华出众之人,此次前往宛城,我会让子明率一曲兵士护送诸位前往。

诸位可还有什么疑问?”

众人又就出使一事谈论许久,这才各自散去,周皎也要离开,又被孙策留了下来,她毕竟是正使,想必孙策还有事情要叮嘱,约摸着是这次和谈的重中之重,因此众人也并不过久停留。

周皎等到众人离去,这才道:“伯符哥哥怎么想到要我作为正使前往宛城?若论资历、名望,张公可比我名正言顺多了。”

孙策揶揄道:“刚刚看你频频点头,还以为你听进去了。”

周瑜见妹妹一头雾水,清清嗓子道:“曹操的使者乃是他的大公子曹昂。”

周皎眨眨眼睛,这才意识到孙策为何让自己去,毕竟周皎当初救了曹昂的性命,算来是缘分,这些年孙、曹两家胡不妨碍,也是因为周皎这个孙策义妹是曹昂的救命恩人,总不好骤然撕破脸皮,因此拖了这么几年。

周皎沉吟片刻,道:“既是这样,我自然要去。

不过……”周皎停顿了一下,还是道:“曹公为何南下,想必伯符哥哥与阿兄都心知肚明。”

孙策微微颔首:“北方如今虽然大局已稳,可久经战乱,逃户失所的百姓层出不穷,若是不南下来掳掠百姓、抢夺粮草,如何让北方真正安定?”

“正是如此,所以只要北方的粮食一日产不出来,曹公便坐立难安,迟早还要‘二下江南’。”

周皎说到这里不由抓紧了衣摆,道:“虽说我们并不畏惧他们,但百姓的农事生产却不能总是为此频频被惊扰……”

周瑜叹了一口气,道:“阿兄明白你的意思。

你是想说,若是将我们如今种植的粮食传授他们耕种方法,同时将我们的农具也交由他们,避免短期内的战乱。”

孙策听完不由沉默。

这件事事关重大,毕竟机巧院的设立就是一件大事,这些年来投入其中的时间与金钱不在少数,要是这样随随便便将这么多年的辛苦交给曹操,换做是谁也会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