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学堂里头学出来的人,基础课程是儒学经义,是圣人教授的为人处世,读圣贤之书,学做人品德,专业课程则与其未来息息相关。来这儿学的人,不是为了做官而去学习,而是为了以后的谋生途径。
胤礽建立各种学堂,使得老百姓们拥有了别的谋生法子,又同样收原来的八旗子弟进行培养,促进人们的转职。
毕竟不是人人出生就想要做官的,有些人那就不是做官的料,寸于有些人来说,生存、工作,才是他们所考虑的。
各地建立学堂,原本也是当地地方官的一种政绩,只是从未有人像胤礽这样系统地规划学堂的布置,建立学堂也多是请来先生教导百姓识字、识数等。
从各大城市开始设立学堂,广招学子进行培养,其中投入可不少,胤礽自己掏腰包,还鼓励别人掏腰包。
康熙见他花钱如流水,只觉得一阵窒息,念及太子建立学堂乃杜老太师遗愿,帝王暗示胤礽:差不多得了,别把家底都掏空了。
胤礽一瞧汗阿玛递来了台阶,忙屁颠颠地表示:“那儿臣写一封奏折,让开办学堂走公账,由国库出钱。”
他把框架都搭好了,剩下要忙碌的细致活,什么具体设施建设,寻找先生,招揽学生等,都教给朝臣们还办岂不美哉?
康熙深深看了他一眼。
胤礽忙道:“儿臣这不是在套路您,而是学堂如果一直由儿臣出资,那就是私立学堂,若是转交由朝中大臣们完善,则属国有学堂,前者于儿臣一人有利,后者则于国有利。”
康熙道:“再转朝中去做后续事宜,你之前投入的钱,可就回不来了。”
太子建学堂增加的是太子的威望,转到了朝堂,则增加了朝廷的威望。
康熙若有所思:“难道你这是在避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