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富裕的家族为了保住自家的富贵生活,不得不拿出家里的积蓄,参与到朝廷的工厂计划中来,他们掏了钱,出了人,能得到一部分股份,未来靠着这些股份,也能吃喝不愁了。
而一些舍不得家产的人,家中的产业渐渐被挤兑,不得不靠变卖家产过活。
对于这些跟不上时代步伐的人,只能渐渐被淘汰,革命的浪潮既然已经开始,就不会为任何人停留。
随着税收的增长和各个工厂的收入增加,朝廷聚集了大量的钱财,基础建设和慈善就因运而生。
基础建设不仅给百姓们带来了巨大的好处,生活越来越便捷不说,抗压力抗风险的能力也越来越强。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岗位,许多被解雇的奴仆都投入了基建的行列,但依然需求量巨大。
为了得到更多的人口,和生产产品的倾销,朝廷启动了‘远行计划’,开启丝绸之路,海上贸易,把商品卖出去的同时,也买入大量的劳动力,以及其他地方的产品,支持周朝的建设。
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原有的教育水平已经不足以支撑现在的需求,学校是最先建立起来的,由国库支持,各地政府合办,各个等级的学校开办起来,招收所有的有户籍孩童。
等这些孩童从各个学校毕业,就会进入各个单位,成为大大小小部门的管理层。而能坚持到最后的,依然参加科举,成为朝廷的栋梁。
只是现在的科举较之以前,改变不可谓不大,由皇帝下令,翰林学士们共同研究,历时五年,才终于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
既兼顾了儒家学问的学习,又加强了各种学科的渗透,分科制度必不可免。
于是,在玉路书院和各个学子研究完儒家学问之后,各个分科的教辅书也提上了日程,一时间,各种教辅书多达上百种,比之后世也不逞多让了。
教育占了国库支出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就是养老院和孤儿院了,不过这个年代没有退休的说法,养老院和孤儿院直接合并,称为育善院。院里由行动方便的老人带着已经满三四岁的孩子,照顾行动不便的老人和幼童。
每个孤儿院分配一些工人的家属,让她们参与期间的管理,及帮着照顾老人和幼儿,为了奖励她们的辛苦,不仅给了高新,还承诺做满二十年,就给他们家分配一个工人的名额。
但如果管理的不好,或者有中饱私囊的情况,让院里的老人和孩子遭受不好的待遇,她家所有的工人都施行连坐,统统下岗。
朝廷定期给院里发放物资的同时,也会暗中派人查访,而且还设立了举报制度,让百姓们监督,如果举报的情况属实,那他家就可以增加一个工人的名额。
所有被选入当育善院的大姐大婶们高兴的同时,也极为小心,就怕一个不认真,丢了这份高新的工作不说,还连累家人。
为了让当地的官员对育善院上心,朝廷还把院里孩童的成才算作官员的考核之一。
他们所管辖的当地育善院有多少孩子成了工人,有多少孩子考上了科举,统统是这些官员们的业绩,由不得他们不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