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西明白,这大概就是自己的大伯了,他显然是听到了风声赶过来的。
这传播速度比起那什么信也不差什么了。
安西上前一步扶住冲过来的老人,“大伯,我是安树,我回来看你们了。”
“好好好,太好了。”安大清老泪纵横,“回来就好,回来就好,你能回来,我也就无憾了。”
“大伯别这么说,”安大伯已经这么老了,安西怕他激动太过,血压升高,会影响身体,连忙转移话题,“大伯,你还没有给我介绍人呢,家里人我都还不认识。”
安西特意说出家里人,也是表示,自己虽然被送人收养,但也不怪他们,还是认他们的。
安大伯果然很高兴,擦擦眼泪,忙给安西介绍。
安大伯原本有三儿三女,饥荒的时候,死了一儿一女,剩下的就是大儿子安忠,二女儿安杏,三儿子安诚,以及幼女安桃了。
因为男子和女子不是一起排行的,所以安西喊安诚二堂兄,喊安杏大堂姐,而安桃比安树小,喊妹妹就行。
安忠娶妻刘氏,生了一儿一女,分别叫安信和安月,安信8岁,是个男孩,安月4岁,还是个小姑娘。
安杏嫁的是本村人,叫李长生,生了两个儿子,分别叫李繁和李胜,一个6岁,一个也是4岁。
至于安诚在军队还没有回来,而安桃嫁到了县里,现在也不在。
从大伯母起,安西一一打招呼,完了还拿出之前买的桃酥饼招呼小孩子们。
四个孩子都被教的很有礼貌,甜甜的喊着“叔叔,舅舅。”
喊的安西心里软了又软,果然小孩子最招人了,虽然比不上黛玉珏哥儿那么精致可爱。但他们也都是好孩子,活泼有生气。
安西和一家人打完招呼,就被簇拥着去了大伯家。
走之前,安大伯还交代,“堂哥,你忙完也来我家吃饭,我们好好唠唠,树小子回来了,我得给他办一场接风宴。”
“行嘞,你们先去,我送完知青就过去,是得好好接个风。”安大明满口答应,两兄弟亲近,办什么大事都是商量着来的。
安支书要带着孙秀秀三人去了知青院,安西和他们打了声招呼,就跟着回了大伯家。
大伯家是一个土坯的院子,房子也是土坯的,相比起其他人家也没好到那里去,唯一还不错的就是屋顶是瓦片的,不会漏水。
院子的面积很大,打理的很整洁,看的出来,大伯母和大堂嫂都是勤快人。
房子有个四五间,中间的是客厅,左边两间,右边两间。正屋旁边有一个小房子,从打开的门可以看到,应该是个厨房。
按照大伯家的人数,应该一直住的紧巴巴的。
安西过来的点已经很晚了,太阳都已经下山了,不过因为是夏天,光线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