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下的五十斤,安西打算明天和村里人一起,拉到供销社卖掉。倒也不是缺这点钱,只是安西并不喜欢咸鱼,留下几斤尝尝就行了。
他要是想吃鱼,有的是方法。
安西的这个决定,别人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因为大部分村民都是这么干的,农村人家,哪里真的能都留下来自己吃,当然拿出去换钱了,顶多给亲戚朋友送一些。
不过也只有一两斤的,像安西这样十斤二十斤送的,绝对属于异类。
不过安西这么有本事,能配出这么厉害的药,想来也能挣更多的大钱,看不上这些鱼。
他们现在对安西已经有了盲目的信任,好像不管他做什么都是正常的。而且他只是大气一点,给姐妹家多送点鱼怎么了,就是全部送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啊。
不过,我家儿媳妇怎么就没摊上这么个能干的兄弟呢。
还是安家姑娘有福气!兄弟一个个出息不说,还惦记着她们。
这可是正正二十斤鱼呢。
第二天一早,村里人就拉着一辆辆大板车,带着一车车的鱼去了县城的供销社,除了上交的部分,全都卖成钱。
这个年代的供销社有个好处,不管东西有多少,只要不是坏的,他们都会收购。
而且还不会压价,不会因为收了很多,而把价格压低,说是八毛钱一斤,就是八毛钱一斤。
村里每户人家,基本上都卖了五六十斤鱼,多的甚至是七八十斤,除了自家留点尝尝鲜,其他的都拉出来卖了。
因此每家每户多多少少都赚了有几十块钱,那叫一个高兴啊,回去的路上都是喜气洋洋的。
安西没有和他们一起走,他打算去买点东西。
首先就是肉,虽然现在已经有很多鱼了,但肉的口感是不一样的,好些天没吃了,安西还真有点想念。
供销社的售卖处在另一边,需要拐个大弯,进到里面,发现人还挺多的,尤其是肉摊的前面。
安西看到还有半扇猪肉,显然是刚杀没多久的,不然不会留这么多。等了好一会儿才轮到他,他买了几斤五花和一些骨头,另外把剩下的板油都卖走了。
然后就是糖果和饼干,安西每种都选了不少,买回去给孩子们当零嘴。
另外就是红糖和麦乳精了,这个年代的人都觉得这些养身体,安西也买点回去,算是孝敬大伯夫妻和堂伯夫妻的。
买完之后,安西又逛了逛,找到邮局,买了不少废弃的旧报纸。
这里的报纸基本上都是本省的,地址都在省城,有市报,日报,明报等等,每种报纸的侧重点都不一样,但内容大同小异,除了一些政治需求以外,基本上是弘扬社会主义正能量的。
这些安西都能写,而且能变着法儿写,比报纸上这些空洞无味的内容可有趣多了。
打定主意,安西买了不少信纸和信封。买邮票的时候,他突然想到,后世有集邮爱好者,有些绝版的邮票可以抄到天价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