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一些号称自己是知识分子,看不起乡下人的知青,也被安支书的话说的心潮澎湃,决定干出一番大事业来。
有了冠冕堂皇的理由,安支书就能毫无障碍的调拨人手,在第二次播种的时候,依然分配出十来个人去建厂房。
当然现在也不叫厂房,而是‘村里产品加工房’。
毕竟这些东西不是农民们的,不好放在哪一家做,而村委会也没有这么大的房子。
至于建房子的钱,就直接用了之前卖稻米的,有卖鱼的钱入账,村民们倒也没提出异议。
事情就这么顺利的决定下来。
在村民忙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安西依然老神在在的家里瘫,不过现在换了个地方,不再是大伯家,而变成了自己家,这就瘫的更舒服了。
他还顺便邀请了刘洪铭和张贺伟一起搬了进来,三人分摊家务,轮流做饭,安西空闲的时间就更多了。
没什么事干的安西,这段时间的文章产出量惊人,因此每隔两三天,村民们就能看到邮差往他们村子里来,每次一过来,都给安西带来三四封信,又带走三四封。
而也因此,下河村渐渐出名了。
一时间,好像很多人都知道了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村子。
这里山好水好风景好,这里人杰地灵百姓安康,关键这里还有各种美食的传说。
好像整个村子的人都擅长厨艺,都能做出各种既美味又满是温情的食物。
食物在这个年代本就是百姓最关注的东西,更何况还是带着这么有趣故事的食物。
所以渐渐的,下河村的美食就成了省里市里所有的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
你要不知道,你都落后了。
可是……
下河村的美食到底是什么味道呢?
第80章 年代文世界20
安西一共拿出了八种农产品的加工方法,在播种完毕后,安支书就调配了几个厨艺不错又心灵手巧的妇女先学习着。
等她们做的成品出来,安西一一尝试过后,再给出一些指导意见,然后再进行第二次的尝试。
天气渐渐转凉,转眼就到了秋季,也是一年中最忙的季节,不管是大米土豆玉米,还是各种蔬菜果树,都需要收获了。
那些妇女们也进入了抢收的第一线,每天都累的要死,而她们原本实验的活,就被村里的老弱病残接受了。
他们虽然做不了精细的制作过程,但是在安西的指导下,做一些后续的活计还是没问题的。
比如需要晒太阳的,他们按时拿出来铺晒。需要水洗的,他们及时清洗。需要上锅蒸的,及时捡柴火蒸。
等到村里人秋收完毕,他们的实验产品已经进行到第三,甚至第四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