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又说:有钱没钱,剃头过年。

因此,过年需要剃头,而碧山村村民们,基本都在年前都需要剃头,根据风俗,有抬头兴旺的寓意。

既然剃头如此重要,剃头匠同样也是令人尊敬的民间匠人。

他们有手艺、专门术语、以及工具,诸如剃刀、布单、剪子、磨刀布、猪鬃刷子、掏耳勺、木梳、镜子、推子等。

说起来可能让人笑掉大牙。

除去泥瓦匠外,三村还缺少一位有手艺的剃头匠。

前些年,村里剃头匠意外去世后,后人来不及继承他的手艺。因此,每年都得请外来剃头匠人,或者自己胡乱瞎操刀,草草了事。

可请匠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往常所有幸请到剃头匠,他会在三村住十五天,挨家挨户全走一圈。

要是哪一天轮到的这家不在,追过去,剃头匠师傅绝对不会回头。且,他早中晚饭,轮着在各户人家吃的,还得吃得好。

可见,乡村手艺匠人有多吃香。

今年,因特殊原因,三个村并没有村民花粮花钱,单独请剃头匠。叶爸爸月初买的一套工具,已经答应好几户交好的人家,倒时候借用一下。

但是,在某个冬阳,一位穿着破破烂烂的大棉袄、背着大背篓、踢着湿漉漉厚棉鞋的四十多岁中年人,徒步走十几里雪山路,来到三村交界处,也是碧山村的村口。

他很瘦很瘦,脸色苍白、嘴唇冻得发紫,像是在破旧宽大的棉袄里,裹着一具干瘦的鼓楼架。

大雪封山,村子里竟然来外人。

最先看热闹的是悠闲自在的山娃娃们。甜妹儿也被晓丫头,拉着一起去远远围观,唧唧哇哇,他们不敢离剃头匠太近,怕是大人们口中的‘恐怖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