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的,薛家的铺子就成了周围官宦之家女眷们最爱去的地方,她们虽然不是京城里身份最高的贵妇,但也是地位不低的,消费能力也很不错。这个年代的人们生活单调,女子们更是整日宅在家中,除了到寺庙里烧香拜佛,走走亲戚之外,也没有什么消遣的。
再接着,相熟的女眷就约好了定期在薛家铺子里相会,喝茶吃点心,舒畅地叙话,不知不觉中,半天的时间就愉快地过去了。当然,夫人们东西可不会少买,不然来白吃白喝的,还被人当做贵宾热情招待着,那多丢面子啊!
薛淞是参考了后世的很多经验来经营生意的,他精力有限,只能做价值比较高的生意,而那些富有的官宦女眷们,她们的银钱是最好赚的。薛家提供的不但是品质精良的好物品,也有让她们愉悦舒展的情绪价值,因此薛家铺子里的货物哪怕价钱昂贵些,也是名声越来越大,生意越来越好了。
想想后世的奢侈品,那利润是多高啊,欧洲的首富就是有名奢侈品品牌的老板。这些铺子和东南的商号为薛淞带来看源源不断的利润,薛家的生活十分丰足。因此,花些小钱发展自己的兴趣,哪怕全赔本了也无妨。
起先,那书册是无人问津的。慢慢的,有人在书铺老板的推荐下,看到了这书,觉得很有趣,价钱也不贵,就买了回去给孩子看。谁知孩子们乍一翻看,便爱不释手,许多寓言典故也因此记得很清楚。
这样口耳相传的,薛淞的书册就有了些声名。薛淞在京城士人心中,自然算不上什么学问深厚的大儒名家,但也是有风骨(挺身而出抗击乱兵,无私救助妇孺的事迹,邻居孙博士在国子监里早就替他扬名了),有本事,也很有情趣,心胸广阔开明的士人,他在文臣圈子里开始有了姓名。
薛虬长到了六七岁,到了要入学的年纪。薛淞先给他选了一家名声很好,先生学问、人品不错,也算开明的学堂给他启蒙。每日早晨,薛虬就起床,按照薛虬的要求,洗漱之后,先锻炼半个时辰,吃过早餐,就在书童的跟随下,骑着小毛驴精神抖擞地去上学。薛淞可不想薛虬长成个文弱书生,他见过贾家的贾珠,看着那精气神就不是很充沛的样子。想起那孩子的结局,薛淞唯有一声叹息。
朝堂上忽然震动起来。边疆外族渐生不顺之心,军中提出了要加强军备的要求,向户部要钱要粮,只是,户部也叫苦不迭,国库空虚,拿不出来啊!
薛淞在户部也呆了好几年了,对这情况也是深知的,不仅如此,他还知道国库空虚的原因是什么。
这几年年景不太好,北方、西北有些地方遭了灾,朝廷要放粮减税,国库收入就少了。而且,更重要的是,多年来,朝臣们不断从国库借银子。借出的银子不但没什么利息,还不见人归还。你也借,他也借的,国库里焉能不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