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名捕快闻言连忙道,“好的好的,大人,我们就来。给我俩都来一碗大骨汤粉吧。”后面那句是对阮明湘说的。
点完餐,他们连忙坐下了。他们坐下没多久,巡检大人点的炒粉就送上来了。一大份炒粉装在粗瓷盘上,他们认出来,这炒粉里有嫩绿的豆芽、鸡蛋,还有切得很细的肉丝,色香味俱全,看着就好吃。
两位捕快闻着炒粉的香气,忍不住咽了咽口水,还别说,猪油炒出来的炒粉就是香。
很快,他们要的大骨汤粉也送来了。他们学着巡检大人给汤粉里加了一些店家的自制蘸料,接着尝了一口,然后两人就停不下筷了。
他们的摊子一直支到过了午,才将所有的河粉都卖完。今天,他们增加了十斤河粉,都卖完了。阮明湘不打算再增加了,以后就按四十斤的量来卖,够了。如果增加新品种的话,还得适量地减一点。
今儿他们一共卖了六百一十六文钱,大米和肉的成本一共一百五十文,他们挣了四百六十六文钱。
今天依旧有不差钱的人抱怨大骨汤粉太素了,阮明湘寻思着要将蜜之叉烧搞出来才行了。
叉烧配河粉,绝配!反正他们家已经弄了土窑,可以尝试着弄点叉烧出来了。
接下来的日子,阮家正常出摊。期间,他们早餐铺的品类逐渐地完善。
阮明湘增加了适合孩子吃的肠粉,还有汤粉的肉菜伴侣蜜之叉烧,大骨汤粉是好吃,但对于孩子来说,吃汤粉的难度还是太大了。阮明湘不想流失孩童这部分客人,所以增加了对孩子很好友的肠粉势在必行。幸亏肠粉也不难做。
紧接着,出摊的人员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她四嫂不想面对人群,强烈要求在家里干活,这会让她自在些。反倒是四嫂的女儿阮梨花,想去镇上帮忙。
阮明湘考虑了一下,就同意了。她四嫂确实不适合做买卖,她的人生经历让她脸上难免带了些苦相,这样的相貌做买卖是不占便宜的。她大嫂为人宽和,不计较,亲和力很高,很适合做买卖。
同时,阮明湘面对阮梨花的要求,告诉她,她的年纪小,如果一起出摊的话,只能做些端茶倒水以及洗碗的活计。阮梨花还是答应了。
于是,最后固定的出摊成员有她自己、她三哥阮明义、五哥阮明瑜、还有大嫂、侄女阮梨花。
如今他们的早餐摊位的品种有大骨汤粉配叉烧、鸡蛋肠粉或者猪肉肠粉、炒粉这几样。他们偶尔也会接一些回春堂病人家属的单子,给病人熬些白粥瘦肉粥什么的。
累是累,辛苦也是辛苦,现在他们每天的净利润在七百文左右,阮家每个人都干劲十足。
尽管赚钱了,但秉承着财不露富的小心思,阮家没有添置什么大件,只是偶尔改善一下伙食。
干了半个月,阮家陆陆续续还了不少饥荒。当然,还债的这些银钱全部由公中出。
一切向好,阮家人脸上的笑容是渐渐多了起来。
外人很难猜出他们赚了多少,但知晓他们赚钱了是一定的。村里有些心思大的人,去镇上看过,甚至还吃过阮家的粉,觉得做不出那个味道,这才悻悻然地歇了心思。
半个月的时间一晃而逝。
阮老大和阮老四的服役时间到了,该放回家了。阮家人都惦记着这事,而且早早和何家打过招呼,要借用他们家的驴车。正日子时,阮明义带上阮启刚,两人没有出摊,一早就驾着从何家借来的驴车,打算去服役点接人。
阮明湘看着远去的驴车,想了想道,“大舅家的银子不着急还,等攒下了足够多的银子,咱们家也买一头驴吧。”
阮明瑜第一个赞成,“这个好!”他们现在每天出摊,都是他和三哥推着推车走的,每天来回十几公里,可辛苦了。如果家时有辆驴车,就太方便了。
其他人也赞成这个提议。
清源镇下湾村河道
阮明礼和阮明信两个人背着破布袋子,各自拄着一根棍子和一群一起服役的老乡走在回家的路上。他们都是没有能力交更赋钱的穷苦人家,他们中好些人,年年来服役,比如阮明礼和阮明信这样的青壮年,都混了个脸熟。结伴而行,路上相互间也有个照应。
此时每个人都是衣衫褴褛,又黑又瘦,和难民差不了多少。
“今年总算是熬过去了,希望明年的徭役不要像今年那么辛苦了。”
“希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