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第 38 章

将两张纸打湿重叠,于在上的纸写字,在下的纸也会留在字迹。再把纸张晒干,下面纸片的字迹也就消失不见。等到纸片受潮,看不见的字迹又会显露出来。颍阴县城地处山口,三月天干,到四五月之交,清晨变得雾大地潮。神奇的大自然自会把水汽带到纸上,叫它们显出原样。这便是刘辨定好过得一月来换粮的缘故。

计策实施之初遭遇些困境。

刘辨本想偷个懒,直接叫图书馆系统奖励几支铅笔。古籍中虽不乏提及“铅笔”之名,出来的笔果真是含铅粉的笔。礼官、商人多随身携带记录,比起毛笔能少携墨水砚台。至于石墨制成的铅笔,则是西域番邦的发明了。

好在石墨也不是什么稀奇材料,再找些粘土做个笔杆,放在火上烤硬,好歹也能勉强用着。

刘辩理直气壮:“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我们的粮只能给王二狗,不能给你。”

张燕目露凶光:“我的条子就是从王二狗手里买来的。用了二十一斤粮!”

“那我不管。骗你的是王二狗,你找他要你的粮诺。”

刘辨故作遗憾地摇头,表示爱莫能助。

只见围观的百姓里有人匆匆跑路。张燕眼急,大喝一声,直将那人喝得吓倒在地。

张燕命手下把两腿发软的小年青拉上来。真是凑巧,被吓倒的就是西村二狗子。张燕想不通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冲二狗吼道:“好小子,你敢诳本座。”

王二狗直磕头:“冤枉啊,小人不识字啊,条子是荀家给小人的啊。”

刘辨道:“不错。条子是荀家给你的。荀家可没骗你。你拿条子来,我们就给你放粮。”

张燕将信将疑。这一次白纸黑字应该不会错了吧?嘱人把条子送二狗子手上,着他把粮领回来。

荀家丝毫没有赖账。一斗粮顺顺利利交到王二狗手上。

王二狗欢欣鼓舞,赶紧把粮交给张燕。

张燕不免窃笑。绕了一大圈,荀家还不是乖乖把粮交了。当即下令:“各人都来领回各人的粮票,自己去荀家兑粮!”

张燕想得极美。打道回府坐等收粮。结果才一天功夫,手下三十二个堂口催粮的兄弟全给官府抓了,才收监就莫名其妙扛不住刑给打死了好几个。

荀家同官府交好。以他们的实力,的确能够这么做。可常年累月的荀家从来没这么做。归根到底就是因为五斗米教催粮纳收都有书契依据,爱惜羽毛荀家从不对遵纪守法的人下手。

可这回张燕栽了。书契在纳粮人自个儿手里。人家从荀府得到的粮,凭什么要上缴给五斗米教?派去的人一催,立即背上强索民粮的大罪。

放粮大出血的荀三哥在疲惫之余收到消息,多少有些振奋。原来刘辨的心思不在断粮,而在钓鱼执法。五斗米教自以为正大光明买来书契,别人就合该还他粮食。殊不知手里没书契,无凭无据还敢催粮,再多说几句动手打了人,一抓一个准。

底下被抓的再给搞点刑讯逼供,上封的堂主管事什么的,也就全都进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