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数上,红军占有绝对的优势,但这些在中国横行惯了的外国强盗,此时仍然保持着西方人惯有的傲慢。

从清晨六点开始,第一支红军小部队顺着铁路突入上海市区,准备抢占闸北火车站,提前部署在这里堵截的万国商团联军,就跟他们展开了对峙。

随着时间的推移,抵达闸北火车站的红军部队,他们不光是步行进城,更多的则是直接乘座火车到达闸北车站前。联军的形势处境也越来越不利。但尽管心头有些打鼓,这些西洋大兵们依然在傲慢占据着火车站就是不肯退出。

红军没有进攻,是因为他们正等待来自武汉总部最高领导的指示,但准备工作并没有停下来。

通过铁路开来的火车上,运来了运输大队长宋子文“慷慨的馈赠”——十二辆英制维克斯六吨坦克。这批坦克是根据《伦敦条约》上那五千万美元的军火贷款提供给宋子文的。

《伦敦条约》后签定后,宋子文得到了大批外国军火:德国人供应步枪,美国人供应飞机,法国人供应火炮,英国人则负责提供坦克,可谓二战几大帝国主义国家都在替他服务。

根据《伦敦条约》,宋子文先后从英国人那儿购买了一百一十辆维克斯六吨坦克——这款坦克是德国顾问建议选择的,适合中国南方多河流的战场环境,其重量轻,对桥梁承重要求不高。而德国人的建议则来自林汉的意见,在他看来,英国人把坦克卖给宋子文,不过是多转了一次手的“援共”行为罢了。为了对付这些坦克,林汉从德国秘密进口了两千条13毫米口径的反坦克枪交给红军。

维克斯六吨坦克是轻型坦克中的一代经典,苏联的t26轻型坦克和德国人一号坦克都参考了他的设计——本位面的也不例外,甚至这个时代德国正在装备部队的一号坦克,比历史位面上的一号坦克更象维克斯坦克。

事情也不出林汉所料,在过去半个月的战争中,这一百多辆维克斯坦克,一个不拉地最后全落到红军手中,最后落入红军手中的二十辆维克斯六吨坦克,是昨晚刚刚到手的。

维克斯坦克全重六吨,乘员三人,两人炮塔设计,火力为一门47毫米榴弹炮和一挺机枪。除了炮塔以外,车体装甲厚度为13毫米,但可接受顾客需求增厚至17毫米,虽然名称为六吨坦克,但是如果将厚度加厚到17毫米时,重量会增至八吨左右。

历史上维克斯六吨坦克的英国产量只有153辆,但这个位面因为得到了中国的订单,产量接近三百辆。(实际上这个型号最大的生产者是买下他生产许可证的苏联,也就是后来其的苏联改进型t26)

英国人卖给炮党的这批维克斯坦克装甲最大厚度都只有13毫米,林汉援助红军的反坦克枪可以在三百米内轻易地打穿这款坦克的前装甲,加上炮党对坦克的运用战术拙劣,士兵作战意志低下,在战争中这些坦克没发挥什么作用,反而大量地被红军俘虏。

这几年林汉通过德国偷偷地帮红军培养了大批空军,而红军的坦克手,却是1934年后,在苏联接受培训的。1934年后,通过位于福建入海口,苏联秘密向红军出口了一批单炮塔的早期型的t26坦克以用于在中国的训练。不过这些坦克都被布置在福建以防范可能的日本入侵。

而长江南北两岸红军手中的坦克,全是战场上的缴获。算上刚刚从南京运到上海的,现在上海城内红军坦克的数量已达到三十六辆。

不过这些坦克现在都暂时停留在和双方对峙线一公里以外的地方。红军中的维护人员在苏联和德国技师的指点下,正将一块块的钢板,焊接或螺接在维克斯六吨坦克的各个要害部位以增强其防御力。维克斯坦克最大的缺点就是装甲太薄,外国驻军的反装甲能力并不弱,城市巷战本就是坦克的噩梦,所以在战前前线红军需要临时加厚装甲。钢板是从红军占领的上海江南制造所里调出来的“边角料”。

从一开始,红军就不指望这些占领中国的外国强盗会自愿地撤离租界,从一开始就是按全面战争的标准来做准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