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08机炮,重量只有64公斤,使用冲压技术制造,结构简单,射速快,缺点是炮口炮弹初速极低,只有550米秒,以至于炮弹的弹道性极差,用打敌机时命中率极为坑爹(玩过il2之类飞行游戏的读者肯定对这门炮弹老是往下掉的机炮印象深刻)。

同口径的火炮威力要大,弹道性要好,就必然付出重量加大,射速减慢,后座力增大的代价,威力过大的航炮,对安装飞机的结构强度也有要求。

在整个二战期间,德国人在选择航空机炮时,始终没有摸索出机炮重量和炮口初速之间最佳的比值——或许在战争后期摸索出来了,但盟军大兵压境时,他们已经没有时间去调整生产线了,只能将就着使用。(从k101到k108,这么长的编号来看,二战德国应当也开发出了很多种炮口初速不同的30毫米炮,这三种应当只是最后被定型生产的)

来自后世的林汉和汉娜,都知道这个时代航空机炮最佳的出膛速度是多少:750米秒到800米秒之间。

现在这款hs129,由于其机身结实,所有30毫米系列的机炮都可轻易地安装在机身上。要象历史上强行在小腹下吊装一门75毫米的大炮都不是问题,不过1935年各国的装甲水平来看,这种吊装根本没有必要。

在汉娜和林汉的资助下,克虏伯公司很早就开发出了从900米秒到550米秒的共计八种机炮样品供德国空军选择。每种都小批量生产了一些,并以武器配套组件的方式,送到中国进行实战侧试。这些机炮,编号越靠前,炮口初速越高,威力越大,自身重量也越大。

参予此次攻击的十二架hs129,a型有四架在机身两侧和机腹上共安装了三门编号为k104机炮,外加四挺792毫米机机。该机炮口初速为760米秒,要打未来的t34可能力有未歹,但打小型登陆艇,十五吨以下的装甲力量,却还是足足有余。

余下四架为b型,则安装了3门k108机炮,同样也是机头两门,机腹一门,而机翼上安装却是新研制生产的四挺13毫米机枪。

这款机枪虽然编号也叫k131机枪,但与真实历史上那款有着“糖豆发射器”和“白腊枪”外号的破烂机枪(该机枪也有资格竞争二战最烂的13毫米机枪的名头)不同,他根本就是二战最好的航空机枪之美誉的美制2航空机枪的德国仿制品,使用100毫米的长弹筒。(注:真实历史上的13毫米机枪发射药筒和792机枪的差不多,如果将其子弹和同级别的其他国家子弹竖起来放一起比高低,那体型的差别,就是姚明和和潘长江的差距)

余下的四架hs129c型,则没有装机炮,而是极为极凶残地在机上塞了足足有十二挺13毫米枪:机翼四挺,机头上部两挺,下部两挺,机身两侧两挺,机腹下还有两挺。十二挺13毫米机枪的火力,令其在德国空军得到了一个外号:犁地机。

首先发动攻击的就是hs129c型,四架hs129分为两组,仗着皮粗肉糙,两舰炮舰上65毫米防空机枪对他们来说就如同骚痒一般。在两百米高度,四机从两艘炮舰的船尾扫射到船头来了一个通场扫射。十二挺13毫米机枪穿透力大,火力更是极为凶猛,仅仅是两架飞机飞了一次“通场”扫射,两艘炮舰的露天甲板上就成了屠宰场似的人间地狱。十二挺大口径机枪的扫射下,中弹者无不身体崩碎,打断手臂,打断打腿,打碎身体,打爆头颅者更是不计其数。穿透力凶猛的十三毫米子弹,甚至打穿船舱的顶盖进入舱内,将舱里的水兵也活活地打死。

高射炮位上只有五毫米厚的防弹装甲板在13毫米的机枪面前象纸一般地被击穿,四架飞机一次“通场”过后,两艘轮船上的防空火力,无论是65毫米的防空机枪塔还是76毫米的防空炮,全部都哑了火。

接着通场的是的hs129a型,最后是b型,12架强击攻击机分成两组对着两艘护航的炮舰连续“通场”,三十毫米的机炮又炸又穿,打得两舰身上轻烟直冒,血肉乱溅。

事后,一名参战的hs129的德国飞机员在日记上这么记录道:“这简直就是一场恐怖的屠杀!俯冲通场射击的时候,看着甲板上不断溅起的血汁,我当时觉得机舱前部玻璃都被溅上来的血汁染红了。”

由于hs129是刚到中国的新飞机,现役的飞行员都不熟悉他的特性,所以现在驾机的飞行员全是德国飞行员。

压制完了两舰的防空火力后,八架fw90战斗机带着八枚200公斤重的炸弹对着两艘已失去反抗能力的军舰开始俯冲,俯冲的过程中,装在机头的风哨发出尖耳的尖啸声。

他们一边俯冲,一边冲着两舰进行校正射击,在三百五十米的高投下炸弹。fw90战斗机本身就是为海军设计的飞机,设计时的指标要求就是既能空战,又能进俯冲轰炸,所以机翼使用的是最适合俯冲轰炸的倒海鸥机翼——历史上著名的f4u海盗战斗机和ju87俯冲轰炸机,也都使用了这种机翼。这款飞机的俯冲角度甚至能达到70度~80度,在五百米左右高度投弹时,命中精度仅次于德国正在研制的专业俯冲轰炸机ju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