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中国买下了he112的生产图纸、模具,并取得了生产许可证。至于发动机方面,由于其匹配的db601发动机还在开发过程中,而1000马力发动机时代马上就要到来,中国方面倒是不着急。中国代表团在德国暂时只是引进了150马力的航空发动机的生产技术,这款发动机结构相对简单,生产难度低,稍作改进,也可以用于陆地民用。在这过程中也可以顺便为将来生产更好的发动机训练产业工人。
新中国这两年内还忙着统一长城以南的土地,西北,西藏、云南等一大片地盘还有一堆的问题要解决,短时间内还不会发动北伐收复东北,三年内都不会主动对日本挑起战火。
而坦克方面,中国官方则买下了德国人淘汰下来的二号坦克生产线和淘汰下来的模具。不过和飞机一样,这些都是要花上两三年的时间才能制造出产品来的。
在这个被林汉和汉娜严重影响的时代,德国坦克的开发也没有逃过他们的干涉。
历史上二战前的德国,在开发坦克时,受到一堆负面因素的影响,走了不少弯路。
首先第一因素就是没钱!因为缺钱,三号坦克和四号坦克的开发都严重受阻。
其次是没经验,虽然德国人早就和苏联人秘密合作,一直在偷偷研制坦克,但是这种偷偷摸摸的作法,还是严重干扰了坦克开发的进度。甚至了1939年开战之时,德国人自己还在为坦克选择哪种悬挂而争执不休,而最终德国军方最后却选择了最糟糕的“重叠式负重轮悬挂”这一设计用在了豹式和虎式坦克身上。
而“虎豹”之前,德国的三号、四号坦克的开发也极不顺利,为了使用哪种悬挂争执扯皮了足足两年——好听点地说,应当是验证了两年,也导致了三号坦克和四号坦克的装备时间被大大推迟了。
第三是指导思想错误,古德里安错误地认为三号坦克用于坦克战,四号坦克对付步兵,这种类似英国步兵坦克巡洋坦克的思路导致了德国人在产能不足的情况下还同时开发了两款性能接近的坦克生产线。历史上三号坦克和四号坦克的开发几乎是同步的,这完全是一种资源上巨大的浪费。
最后是坦克工厂都没有准备好这个可悲的原因。1939年九月德国对波兰开战时,德国军方甚至连三号坦克的生产线都没有完全准备好。在波兰战役爆发时,能投入作战的三号坦克仅有98辆。至于当时预定的50毫米的坦克炮连影子都没有,只能拿37毫米的“敲门环”充数的笑话就更不必多说了。结果在法国战场上37毫米炮是出尽了丑,最后完全是靠88毫米高炮救急。
法国战役结束后,为赢得法国战役立下首功的头号功臣坦克,在当时并不是三号坦克,而是捷克产的38t。原因不是因为三号坦克更强,而是因为38t的装备量更多。
不过,历史上德国坦克开发中遇上的问题,在穿越者面前都不是问题。
德国坦克在开发初始,汉娜就通过和兴登堡为首的军方高层的秘密交谈后,定下了未来发展的大方向:大直径负重轮,大口径坦克炮,扭杆悬挂这三大方向。至于发动机问题,由于德国目前的石油安全问题始终是个老大难问题,考虑到煤化油的因素,暂时还是只能选择汽油发动机,但专用的柴油发动机的开发进程绝对不能停下。只要石油供应安全的问题能解决,就要立刻更换成为柴油发动机。
受林汉和汉娜的影响,这位面的德国坦克的开发过程,和历史上大不相同。
一号坦克的开发起初穿越者影响还不大,但在1932年七月,希特勒提前上台后,他在停掉德志意级战列舰二号舰的建设方案后,对一号坦克的开发计划直接进行干涉。
原先的一号坦克开发计划,定位的是训练坦克,总重只有55吨。而在汉娜通过希特勒干涉后,直接更改了设计标准:参考维克斯六吨级坦克的设计方案进行改进设计,目标是尽可能地加大车内空间,重新设计更大的炮塔以容纳更大的火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