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死后,喀秋莎成为苏联的太上皇。这时的苏联对外的外交政策,在喀秋莎的暗中操纵下,趋向理性化和现实化,或者说是商人化。

“不当凯子,不当二百五,不做亏本生意。”

在喀秋莎的影响下,苏联对外的外交政策,开始只讲利益和收益,不再追求“虚浮”的东西,日渐现实主义化。对于南斯拉夫的铁托不左不右的作法,她还算可以忍受。

但是,她和汉娜两人,对南斯拉夫的“容忍”,也仅仅只是到铁托去世前为止。

1990年,铁托去世,少了这位铁腕人物压制三族,构成南斯拉夫这个“扭曲国家”的三根柱,其基座就在第一时间就开始了动摇。

很快,三族内部都传来了想要独立自治的声音。这个声音不光是他们自己发出的,苏德两家也在幕后做了推手,甚至连已搬家到澳大利亚的英国,都暗中插了一脚。

在一次和德国的秘密外交谈判中,喀秋莎提出:“克族归你,塞族归我,穆族留着恶心他们。”

汉娜的答案是:“同意。”

很快,南斯拉夫就分裂了。

1995年七月后,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马其顿相继宣布独立,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就此宣告解体。

在这过程中,本着“看着别人的悲剧来教本国群众”的思路,苏联冷漠看着南斯拉夫解体,没有插手,反而借将其作为反面教材教育国内的诸多加盟共和国。

当时,一直隐藏在后台的喀秋莎站出来对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的国民说:“接下来,那里将爆发战争,动乱、饥饿还有大量的死亡!”

一切正如他所预言的那般,内战很快爆发,起因是民族和信仰的冲突,本质却是利益纠纷的问题。拥有最强军事实力的塞尔维亚出兵帮助波黑地区的塞族人,引发克族的穆族的联手反抗。

德国公开支持克族和穆族,在提供大量的武器军援之余,更联合欧盟eu对塞尔维亚进行制裁。而苏联为了分裂后的塞尔维更加紧密地“抱”自己的大腿,前期故意默不作声保持中立。

战争打了三年,到1998年,波黑和平协议签署,宣告波黑战争结束,波黑正式独立立,前南地区,依“民族自治”的原则,被分裂出更多的国家,他们包括斯洛文尼亚共和国、克罗地亚共和国、波斯尼亚共和国、黑塞哥维那塞尔维亚共和国、黑山共和国、马其顿共和国。

南斯拉夫解体前,其是欧洲的中等工业国家,全国有36的人民拥有自己的汽车,每18个家庭拥有一台电视,每21个家庭拥有一部冰箱,所有7岁到15岁的儿童都可以免费受到8年义务教育。虽然和德国搞出来的欧盟eu诸国相比还是落后了一些,可是相比同一时期的社会主义国家,南斯拉夫人民的生活是充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