沔水从汉中流出,迤逦向东,流经襄阳城下,然后东南到沙羡附近注入长江。其实这条河就是后世的汉江,习惯上也把上游沔县附近称作沔水,中游汉中境内称作汉水,下游襄阳以南段则称为襄水。
汉水段和襄水段如今正是汛期,水流很急,周边偶有泛滥,军行不易——可要是比较三峡附近的长江段,那就好走得太多啦。原本考虑经长江以向三巴,是因为有鲁肃的水师,可以运送大军,夺占三巴以后也更方便威胁到蜀汉的都城成都。可是如今鲁肃水军未至,要是就靠着民船载送少量兵马,走长江就不如走沔水方便了。再说蜀军既然主动杀入关中,那么他们最重要的后勤基地就肯定不在成都——距离前线实在太过遥远啦——而在汉中,通过沔水可以直取汉中,逼迫对方从雍、凉撤军。
曹仁听闻此语,第一反应:有道理啊。于是定睛瞧去,就见说话之人年方弱冠,唇上只有细细的茸毛,仪态倒是颇为端庄,看眼神也非常老成。曹子孝认得,此乃宜城人,为殿中侍御史马良之弟,姓马名谡字幼长是也,本乃白身,因马良之荐而入己幕,负责文书事宜。
马谡察言观色,曹护国貌似对自己的建议挺感兴趣,于是迈前一步,主动请缨道:“此计亦非易也,牛将军为国家上将,不可轻涉险地,谡不才,请率三千军以向西城。”
第二十七章、贤却未贤
曹操收复长安的消息,很快就通过信鸽传至洛阳,群臣大多长舒了一口气——只要长安在手,就算保住了半个雍州,剩下一半儿,以及更西方的凉州,哪怕全都丢了,刘备也不可能越过长安来威胁洛阳哪。
是勋便与贾诩计议,他问贾文和:“公以为乃可趁势而前,夺占汉中否?”贾诩先是点头,然后又摇头,说:“尚不可料也。若能于雍州摧破刘备主力,自可趁势以向汉中,唯恐关中残破,粮秣不继耳。若蜀贼各守险要,仓促难破,而粮断绝,势更悬危。且若刘备知陛下入关,便弃守而退,以实汉中,则必不可攻也。此前计议皆当废弃,朝廷非三五年恢复,不敢再想望巴蜀。”
是勋心说“三五年”的判断未免悲观,但起码一两年间,兵力、物资,都不够再支持太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了,这点儿贾诩所言无虚。就不知道刘备会不会赶紧撤退了,他若退去也好,若仍滞留关中,被曹操所破,以曹操的性格,那是一定会趁胜追击,以向汉中的。除非刘备死于战阵之上,否则这仓促间发动的汉中之战,确如贾文和所言,胜算不大啊。
在原本的历史上,就是刘备多年积聚,然后倾全蜀之兵来夺汉中,夏侯渊一个不慎战死走马谷,导致魏军全线收缩,固守险要,然后曹操仓促兴师往救,最终留下一句“鸡肋”的口令就撤了……那地方的地形实在复杂,易守难攻,没有万全的谋划很难拿得下来。
退朝之后,是勋步出皇宫,仍由儿子是复驾车,折返自府。二妻曹淼、甘氏都来迎接,曹淼手里还抱着年幼的是郯——她倒是真把是郯当自己亲生儿子看待了——山阳公主曹节也跟在后面。
是勋先从曹淼手里接过是郯来抱了一抱,然后眼神一瞥,咦,公主手里怎么也抱着一个?他们结婚才多久啊?再一细瞧,原来不是婴儿,毛绒绒、圆滚滚一团,竟然是只猫儿。
猫这种动物,并非中国土产,而是从西方传入的——或者更准确点儿说,野猫大概中国古代也有,但驯化的家猫却肯定是舶来货。根据后人考证,家猫应该是原产埃及,汉代丝绸之路贯通以后,由波斯人传入中国,但具体这“以后”要到多晚,那就谁都难下定论啦。
起码是勋这一世,基本上就从来没有见过家猫,这年月家中捕鼠之责,大多交给了狗,所以后世俗谚“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其实在魏晋之前是说不通的——狗还真不是多管闲事,那是它的本职工作。
由此是勋骤然得见一猫,而且乖巧地蜷缩在公主怀内,必然是家猫啊,不禁心生好奇。当即伸手一指,问公主:“此物何来耶?”公主笑着回答说:“禀大人,此狸为西域王相赠家兄子修,家兄遣人送吾。”
——《诗经·大雅·韩奕》中即有“有熊有罴,有猫有虎”句,但是跟熊、罴、虎并列,肯定不是公主怀里这种小猫啦,应该也是大型食肉动物,说不定是指某种豹子。而这种小型猫科动物,不管野生还是家养,这年月都称之为“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