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帽子反响最好的居然是射声队和铳队的士兵,帽子宽边也可以为这些需要视力和眼界的士兵,遮挡影响视线的光照和提供某种荫凉。
另一种则是类似碟型的扁边尖笠盔,却是在天南军的武库里找到的两千多顶,作为战时的基本防护配置。
硬质碟边可以有效防止雨水流到脸上影响视线,在后脑位置焊上一圈加固的防护铁边,垫上棉衬,再在加上几片布,构成某种防晒透气的颈帘。
也是实而不惠的方案,只是行进起来成群结队的布片飘舞,恍然回到了抗日战争时代。不过初步配发下去后,士兵们的反应出奇良好,说是不用再当心铁盔被太阳晒的滚烫生疼了,我也只好把这一点审美上的遗憾,暂时抛在脑后。
普通士兵的帽盔上没有任何装饰,而老兵和士官的身份标识,则是系在上面用不同颜色的流苏来辨认,军官则在帽盔多一个缨子,同样用不同颜色来区分界别。
我可没有那么鸟羽和马鬃、狐尾,来s一下古典军国主义的美型范儿,就只能用这种半吊子的替代方案,丝涤和染料可比这些东西好入手的多。
至于辅兵嘛,那就只有一顶雨笠了,不过可以按照雨笠上的简单涂色,来分辨阶级和序列。然后每人带一柄长斧外加几具短斧,或是几只短矛,近距离投掷或是肉搏格斗之用。
只是他们站在一起的时候,我偶尔会想起,当初玩全战系列初代作品《幕府将军》的时候,那种价格低廉名为足轻的可怜炮灰,对照我现在所遵从的南朝幕府,难道这真是某种历史趣味的巧合。
于是我们这只“龙州团左”,拉出去亮相了几次后,得到了一个相当直观的新绰号,“帽帘子兵”。
这也就是作为杂流部队的为数不多的好处之一,若是正规的官军,从服装颜色到仪容配备都有各种条条框框,却是没有办法那么随心所欲的,充斥着个人风格和恶意趣味的。
第180章 再临
当来自广府的信使抵达天南的时候,已经是扑了个空,只找到一群商队和留守人员。
一片雨雾蒙蒙之中,我已经站在西海道境内大小十三洲、路之一的丹绒大洲,应该属于后世马来半岛中南部的土地之上。
作为西海道屈指可数的大洲,这里曾是史上扶南国的从属地区,从举国内附到同文并轨的归化,再到比同内地的郡县化,唐人已经治理和经营了三四百年时间,当地以富产铜锡矿产和各色农作物著称于世。
因此在南海都督府时期,这里一度成为过统领西海道的治所地,只是随着开拓和治理的重心渐移,而治所西迁至狮子洲,如今从属于西海道布政司,左参议府的分辖。
却没想到,会因为一介归乡的大司徒马扩,而变成新一轮叛乱和动荡滋生的源头和土壤。